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经济学书籍 > 经济学通识课 > 27 灌满浴缸——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7 灌满浴缸——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有关经济学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最难懂的一本,到现在为止还有经济学家在争论凯恩斯的真正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令他的观点成为公认的经济学理念。其中就有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在本书出版10年之后着手进行研究。他认为这本书写得不好,自负并且充满混乱。它的分析浅显,但却充满新意。萨缪尔森的结论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天才之作。”萨缪尔森和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1887—1975),以及英国的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1904—1989)将凯恩斯烦冗拗口的作品转化为简洁的图标和方程式。这一举动成就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传授给一代代的经济学学子,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政府经济决策的依据。凯恩斯认为,为了避免重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政府需要干预经济。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进入政府部门,并做出示范。

1946年,就是萨缪尔森说凯恩斯是天才的那一年,也是凯恩斯主义影响真实世界政策的里程碑式的一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令政府有责任保持经济增长,并且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另一座里程碑是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采取了激进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肯尼迪曾说,只要人们更多地花钱,那些失业的人就可以重新获得工作,而经济也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他为此准备了庞大的减税计划,由林登·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通过电视宣读并开始执行。减税计划令消费者每天可以多花2500万美元,约翰逊说:“这些钱能够在经济中流转,相比少收的税款而言,增加的商品需求是成倍的。”简而言之,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作原理。

凯恩斯认为,储蓄如果不投资在工厂和设备上就会造成衰退。当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商人不再投资的时候,总体上的支出就会减少,经济就会停止增长。在本书第18章中,我们将支出比喻成浴缸里的水,当流出的储蓄超过流入的投资,水位就会下降,即经济就会衰退。凯恩斯说,如果人们不花钱,那么政府必须花钱。开支可以止住向下的旋涡,比如道路、医院、办公室里的盆栽,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东西。(凯恩斯曾说,就算把钞票埋到土里,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这样当商人们雇人挖钱的时候就可以产生开支,并创造就业。)

如果政府向浴缸里注入足够的开支,那么就可以抵消存款流出的损失。事实上,政府行为的实质是将那些围绕在经济四周没有被充分使用的储蓄重新导回到浴缸里。这样做,政府的开支会超过税收的收入(这有点儿像是从银行借钱购买汽车,因此,购车人的开支超过了他们收入)。政府会维持“预算赤字”,等经济复苏,更多人开始工作赚钱,政府从税收中的获益会更多,而赤字也会消失。

另一种方法是减税——肯尼迪的政策,这样做基本上相当于把钱直接交给消费者。即使消费者储蓄再多,他们还是会有些消费,这就可以增加经济开支。在约翰逊的电视讲话中,他设想了美元的前景,不是进入国库,而是在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进到商铺,商铺又把这些钱付给了牛奶供货商,牛奶供货商又把这些钱付给了雇佣的一位文书,文书拿这笔钱买了电影票……最初的这笔钱,不论是由减税产生的消费者手中的额外的财富,还是由政府开支所带来的,都会在经济体中流动,通过不断的新的消费创造出超出这笔钱面额的价值。这个支出效应被称为“乘数”(multiplier):对经济的最终影响是最初增加的支出或减税的倍数。而企业很快会加大生产,并雇佣新的工人,让经济重新运转起来。

经济学家将所有关于政府开支和税收的政策称为“财政”(fiscal)政策。在古罗马,“fiscus”这个词指皇帝的宝库,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充实自己的国库,以及再通过开支把它们花掉。充实国库的方式是对民众的收入进行收税,支出的方式是购买药品、书本、坦克等物品。肯尼迪和约翰逊执行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且看起来效果不错,此后经济不断发展,失业率也减少了。

另一种政策是“货币”(monetary)政策——一切改变货币总量或借贷利率的政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政府印更多的钞票。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以他们的利率理论为基础,出发点是人们拥有对自己的财产使用的选择权,人们可以选择持有不产生利息的老旧的纸币、普通票据和硬币而且不从中获得利息;或者他们可以购买债券这样的金融产品,债券是向持有者支付利息的凭证。企业或者政府会在需要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向公众发行债券。当债券的利息较高时,人们不再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以现金的方式继续持有,因为那样挣不到利息——因此他们会选择购买债券。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说货币需求较低。与此相反,当利率的水平较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就较高。假设政府印制了更多的钞票(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于持有新增钞票的人来说,相比持有债券的人,利率肯定是下降的。利率的下降使得货币供应对应了货币需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低利率会影响商人的决策。当必须支付高额借贷利息的时候,建设一个固定收益的新工厂并不划算。因此,低利率会鼓励商业投资,这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投入,从而意味着更高的国民收入和更多的就业岗位。

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对经济影响的理论——较高的货币供给会造成较低的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带来更高的国民收入和就业率——与之前的不同。当时的传统经济学,遭到了凯恩斯的批判,被称为“古典经济学”:以18、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的理论为基础。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对于经济没有“真实”的影响,比如会生产多少辆车、多少块砖头,以及多少人能有工作。如果政府将货币的供应量翻倍,那么人们购物的价格就翻倍,这就是唯一造成的结果。这就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经济“真实”的一面,与“货币”完全无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打破了两者间的隔断,将真实和货币两者联系在一起。经济体中的货币保有量会影响真实的事物——生产的数量以及就业岗位的数目。

不过在现实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这是源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因为那时的利率就非常低。他们想弄清楚,既然利率那么低,为什么萧条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的结论是,货币和利率不会对经济的总体需求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者于是认为对投资发挥真正刺激作用的是商人的乐观感受(凯恩斯曾经将这种感觉称为“动物精神”),而并非低利率。

被凯恩斯主义所替代的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不论是通过财政还是货币政策,政府推动经济的努力都不会起什么作用。经济会从衰退中自寻出路,并回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即所有的工人和工厂都没有闲置。结果会如何呢?工资会下降,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而商品价格也会下降,从而鼓励人们更多地购买。凯恩斯主义者并没有说古典理论完全错误,但它只适用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却考察了经济衰退时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充分就业的时候。凯恩斯说,工资和物价并不会轻易下降——因为他们得到了企业和工人的确认——因此,也不会对促进销售和帮助失业工人找到工作有太多帮助。恰恰相反,人们在衰退时会减少开销,企业也会减产和裁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上述两种理论混合在一起。如果经济处于衰退之中,工厂和工人闲置,那么政府就会增加开支或者减税,以此促进经济需求,让企业增产和增加雇员。由于失业的工人很多,因此增加的需求可以在价格不上涨的前提下得到满足——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很快工厂就可以全部开工,人们得到充分就业,从长期来看,此时该轮到适用于充分就业情况的古典经济学登场。那么,如果政府这时候想要刺激需求,会发生什么?由于此时经济已经满负荷运转,因此单纯提高价格并不能增加商品产量以及额外的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当我们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之前,政府出手干预是必要的。“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如是说。

现实中,从凯恩斯主义转向古典经济学的过程是逐步的。经济不会突然出现整体的价格暴涨。新西兰经济学家比尔·菲利普斯(Bill Phillips,1914—1975)研究了经济运转的真实模式,并找到了更顺畅的逻辑。当失业率较高时,意味着经济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因此倾向于低通胀(通胀反映价格增加的速度)。当失业率较低时,倾向于高通胀。这两端之间有一条曲线:失业率越低,通胀越高。这个“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成了凯恩斯主义的另一部分,并对政府的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以通胀水平的提高为代价来增加开支、减少失业率。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经济过热,导致通胀的高水平,那么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者提高税收,为经济减速。

1971年,尽管美国共和党对凯恩斯主义操弄税收和支出时有警惕,但该党的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还是说:“现在我是一名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看起来高枕无忧,尽管有所起伏,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没有再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严重衰退。经济稳定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去了光环。经济学家开始质问,真的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表现吗?或许正是过多的政府支出才造成了高通胀,从而导致经济不稳。新的经济学派开始攻击凯恩斯主义,这件事情我们会在本书的第29章和第30章谈到。这些后来者的许多观点都符合较早之前被凯恩斯批判的旧式传统经济学。古典理论家们要反击了。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