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将话题转移
所谓“转移话题”指的是用巧妙的语言将话题的锋芒转换到其他地方,从而使自己摆脱窘境。再聪慧的人,也会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巧妙地应答,就将陷人尬尬之中。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巧转话题,用“动脑筋、急转弯”的方法进行似是而非、暗中转移话题的应对。
东晋简文帝酷爱书法。一日,他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问臣子王献之:“卿以为朕迹如何?”“皇上之字自然是好的。”王献之答道。“好在何处?”简文帝追问,“与卿比如何?”“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而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王献之不卑不亢地答道。
王献之的回答就巧妙'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既没有失自己的尊严,又顾及了皇帝的面子。他把“两人中谁第一?”的问题变成了“皇帝中书法谁第一?臣下中书法谁又第一?”的问题,避开了他不想公开正面冋答的问题,虽然答非所问,但结果使自己与皇帝都十分满意。
大年初一,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玩去了。玩到中午时分,才发现自己头上的新帽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于是胆战心惊地跑回家去了。母亲发现孩子的帽子丢了,自然很生气,要是在平时少不了要大声呵斥一番,可当天是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于是母亲强忍着怒气没有爆发。可是母亲仍然觉得这不是好兆头,所以心里非常郁闷和生气。
此时,隔壁的李叔叔来串门,感觉到了这位母亲的脸色不太好看,并且发现了孩子的胆怯,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于是笑着说:“孩子的帽子丢了,照我看这可是件好事情,这不恰恰意味着孩子要出头吗?今年你的孩子一定会学习进步,诸事顺利。”孩子的母亲听了以后,连连赞同:“是啊,还可以这样解释啊,说明孩子从此就要出人头地了!”于是大家都眉开眼笑起来。
孩子的帽子丢了,这本来算是一件很扫兴的事情,又是在新年的第一天丢东西,一般人都会觉得不吉利。而隔壁的叔叔有自己的解释,他回避了孩子贪玩结果把帽子弄丢了的事实,而强调了帽子是戴在头上,现在帽子没了就说明可以“出头了”,这样一来,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出人头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丢东西的事情,一件坏事成了好事。
有位主持人在音乐晚会上报幕时是这样说的:“尊敬的各位来宾,下面我们将欣赏到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世界著名作曲家贝托罗先生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的几首美妙的乐曲。”
此时,贝托罗小声对主持人说“可我根本不是什么小提琴家,我是钢琴家。”“女士们、先生们,”主持人连忙又说:“不巧,小提琴家把琴忘在家里了,因此,他决定改用钢琴弹奏几支钢琴曲。这个机会难得,请大家鼓掌欢迎。”听众席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位主持人利用移花接木法,把说错的话巧妙地转接过来,既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又用幽默的语言调动了现场的气氛,获得了观众的好感。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变原先的思路,顺着说话者的思路前进,从而避免了因口误所造成的尴尬。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中国作家王蒙:“请问,20世纪50年代的你与20世纪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王蒙当时也十分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20世纪50年代的我叫王蒙,20世纪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我20来岁,20世纪80年代的我50多岁了。,’
这位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但是故意曲解其本意,只是从自己
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这个回答虽然也算是“合格”,但实际上没有给对方任何有用的信息,避免了对敏感问题的触碰。
有位导游带着旅游团到某一历史名城参观。当他向大家介绍这座城市的光辉的历史的时候,有游客提问道:“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城市吗?”导游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众多游客都围了过来,打算了解一下。导游见状灵机一动,非常机敏地说:“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啊!”旅游团的成员们听后都大笑了起来。
作为一名导游,带领游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本来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如果直接回答“不知道”,会让导游十分尴尬,后面的解说也将让人充满怀疑。但这位导游却巧妙地运用了转移话题的语言技巧,暗中将问题从“诞生了哪些名人”转移到“诞生的是什么”上。尽管导游的答案似是而非,但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玩笑,于是乐在其中,导游的尴尬也随之化解。因此,遇到一些无法作答的难题时,不妨巧换话题,以便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自己在谈话中游刃有余。
转移话题法常常借助偶然的因素,发挥超乎常人的、荒谬的想象,构成某种歪曲的推理,来解释意料不到的局面。运用这种方法,荒诞性越强,与实际情况的距离越远,所产生的转移话题的效果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