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科普书籍 > 趣味物理学 > 第4章 旋转运动·“永动机” 4.1 如何辨别生蛋和熟蛋?

第4章 旋转运动·“永动机” 4.1 如何辨别生蛋和熟蛋?

如果要求你分辨一颗蛋的生熟,前提是不许敲碎它,你会怎么做?当然,从力学角度来看,这只是个小问题。

你要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的旋转情况是不同的。从这点来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把你要辨别的蛋放在一个平面上,然后用两只手指轻捏着旋转它(图38)。假如蛋的转动速度很快,而且时间比较久,这就是个熟蛋(煮得特别“老”的会更明显);生蛋几乎是旋转不起来的。如果这颗蛋煮得够久,一旦它快速旋转起来,你甚至可以看到它会在尖的那端自动立起来。

之所以有这种不同的现象,原因就在于熟蛋的内部是一个实心体,它与蛋壳是一个整体,而生蛋内部是液态的蛋黄和蛋白,它的惯性会导致它无法与蛋壳同时旋转起来,而且还会阻碍蛋壳的旋转;这个液态的蛋黄蛋白就相当于蛋壳的“刹车器”。

这两者在旋转停止时的现象也不同。你的手一旦轻触旋转的熟蛋,它就会自动停下来,而如果你触碰旋转的生蛋,虽然它在碰到的那一刻会停止运动,但只要你的手一松开,它就会继续摇摇晃晃地转动。这也是之前所说的惯性作用在作祟,虽然它阻止了蛋壳的运动,但内部的液态物还在继续运动;熟蛋的内部与蛋壳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会立即停止转动。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取两根橡皮圈,沿着生蛋和熟蛋的“子午线”分别将它们箍起来,然后用同样的细线将蛋悬挂起来(图39)。将两条线扭转到同样的圈数后同时放开手,这时你就能明显地看到区别了:熟蛋在转完了扭转的圈数后,会在惯性作用下朝反方向转去,再转回来,就这样来来回回扭转,次数慢慢减少。与此同时,生蛋早就停下了,它只转了三四圈就不再转动,因为内部的液态蛋黄和蛋白阻碍了它的旋转。

图39 用细线悬挂鸡蛋来判断生熟的方法。

4.2 “魔盘”

一把撑开的伞,如果把伞头着地立起来,然后转动伞柄,这把伞很容易就能快速旋转起来。这时,如果你往伞里丢一个小球,这个球一定会被抛出去,而不是留在伞里。这种将小球抛出去的力,常被人误认为是“离心力”,事实上它只是惯性力的结果。小球移动的方向并不是半径的指向,而是以与圆的移动路线相切的方向。

许多公园里都有种叫做“磨盘”的装置(图40),它的构造也是依据以上原理。玩这个设备的人能够亲身\_体验到惯性的作用。参与者随自己的喜好在大圆盘上站着、坐着,甚至是躺着,圆盘底部的发动机会慢慢开始转动圆盘的竖轴。最初转得很慢,渐渐地越来越快。这时,惯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人们开始朝圆盘的边缘滑过去,而惯性作用也会发挥得越来越强烈。最后,不管你费多大力气想要停在圆盘上,你也免不了被这个“磨盘”给抛出去。

图40 “磨盘”。在惯性的作用下,旋转圆盘上的人被抛出盘外。

实际上,地球也是这样的一个“磨盘”,性质和原理都与之相同,不同的只是尺寸而已。虽然地球并没把我们抛出去,但至少也让我们的体重减轻了。比如,地球上转速最大的位置——赤道上的人——体重竟然只有原先的三百分之一,这也正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如果把影响体重的其他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赤道上的人的体重总共就会减少二百分之一(百分之0.5),所以,一个人(成年人)在赤道上的体重,比在两极的体重要少300克左右。

4.3 墨水滴画成的旋风

找一块白色硬纸板,把它剪成圆形,再将一根削尖的木棒从中间插过去,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陀螺(图41)。转动这个陀螺很容易,不需用什么特殊的技巧。只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这根小木棒,然后轻轻一转,迅速地将它丢到光滑的平面上,它就会转动起来。

图41圆纸片上的墨水滴在旋转过程中的流散情形。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更有意义的实验。在转动陀螺之前,先在纸片上滴几滴墨水;在墨水还没干的时候,赶紧转动陀螺。等陀螺停止转动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一滴墨水都画出了一道螺旋线,而将每一道螺旋线组合起来看,就像是一股旋风的形状。

当然,这并非是偶然出现的情形。这个圆纸片上的螺旋线,实际上就是每一滴墨水的移动轨迹。这每一滴墨所受到的力,就与“磨盘”上的人所受的作用力一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每一滴墨都会离开中心朝四周的边缘移动,而在纸片边缘的转动速度要远远大于墨滴本身的速度。

每一滴墨水仿佛都退到圆纸片的半径后面,落在了它的后方;纸片也仿佛从墨水下面悄悄地溜到了它们的前面。因此,墨滴的移动轨迹才显出弧度来,我们就在纸片上看到了一条条曲线轨迹,也就是所谓的“旋风”。

从高压地区向低压地区流动的空气流(即“气旋”)或往外流动的空气流(即“反气旋”)也是同样道理,所受的作用力是一样的。所以,这墨滴作成的螺旋画,实际上也就可以看成是旋风的缩影。

4.4 受骗的植物

物体在快速转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可以达到非常大的数值,其作用甚至能超过重力作用。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了解一下普通的车轮在快速旋转时可以产生多大的“甩开力”。众所周知,植物茎叶生长的方向始终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始终都在向上生长。然而,如果让一棵植物在飞速旋转的车轮上生根发芽,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植物的根会向轮外生长,而茎却沿着半径朝车轮的中心方向生长(图42)。

似乎是我们在欺骗植物:我们用一种从轮心向外的作用力,取代了作用于它的重力。由于植物的茎始终都朝着重力作用的反方向生长,所以,这种情况下它就会向轮心生长。人造的重力要大于自然重力12,这颗植物就不得不如此生长了。

图42 在旋转车轮上种植的植物的生长情形:根部向轮外生长,茎却往轮心生长。

4.5 “永动机”

我们已经谈了太多关于“永动机”和“永恒运动”的话题,包括它们最直接的意义和引申的涵义,然而,真正能够理解其中道理的人并不多见。永动机是一种可以不停地自发运动的机械,同时还能做某种有用功(比如将重物举到某个高度),是一种想象中的机械。虽然很早就有人不断尝试,但至今尚未能成功。无数的失败案例让人们认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确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至于“永恒运动”,它指的是一种不停运动而不做任何功的现象。

这里是关于永动机的最古老的自动机械设计(图43),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永动机的追随者在不停尝试去复制它。轮子的边缘装有 12 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着一个铁球。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轮轴更远,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要大于左边,右边就会向下压,带动轮子转动起来,并且永不停止,除非轮轴被磨坏了。设计者原本是这么设想的,然而,等这一装置被制造出来后,却并没能实现之前的设想。发明家为什么会失败呢?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的球离轴心的距离较远,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的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图43:右边共四个球,左边却有八个。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13 。

图43 最古老的永动机设想:中世纪时期设想的永动轮。

历史上有不少人企图设计这种永动机,而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可以永恒运动(特别是同时还要做功)的机械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倘若还有谁妄图制造出这种机械,那完全是无用功。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时期,为了“永动机”的发明和制造问题,无数人已经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对永动机的痴迷甚至超越了用金属炼金的工作。

在普希金的著作《骑士时代的几个场面》里,也曾描写过一位关于永动机的幻想家别尔托尔德的故事:

“perpetuum mobile是什么?”马尔丁问。

“perpetuum mobile,”别尔托尔德回答道,“就是永恒的运动。一旦我能够获得了这种永恒的运动,我就能够设法达到人类创造的极限……我亲爱的马尔丁先生,你知道吗!炼制黄金的工作当然让人非常心动,有关这方面的其他发现也是大有益处且十分有趣的,然而,假设我能够得到perpetuum mobile……天啊!……”

古往今来,人们曾设想过数百种“永动机”,但无一例外都归于失败。正如我们所说的事例,每个发明家都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个方面的某些因素,因此就造成了整个设计的失误。

现在来看另一种设想的永动机(图44):一个装有可以自如滚动的钢球的圆轮。这位发明家认为,轮子一边的钢球离轮心的距离总是比另一边更远,所以在这种重量作用下,轮子一定会永不停息地旋转下去。

当然,这一想法也同样无法实现,原因与图43中的轮子相同。即便如此,在狂热追求广告效应的美国,仍然有一家咖啡店特地制作出这样一只巨大的轮子(图45),以此来吸引顾客光临。不过,虽然这只旋转的大轮子看起来的确像是由滚动的钢球带动的,但它其实只是由隐藏着的电动机带动的。

图44 装有可以自如滚动的钢球的永动机。

图45 美国一家咖啡店安置的永动机(用于广告作用)。

类似这种设想的永动机还有很多,历史上某一段时期还曾将它展示在钟表店的橱窗里,借此来吸引顾客。实际上,这些模型都是由隐藏的发电机所带动的。

我曾经被一架用于广告的“永动机”折腾了很久。我的学生们在见到这个东西后,纷纷开始怀疑我费尽口舌所证明的“永动机只是空想”的所有证据。那台永动机上来回滚动的球,带动着轮子不停地转动,而且,这些球还被轮子举上一定的高度,这些现象比任何证明都显得更加有力。起初,他们不相信这台机器是由发电厂提供的电流而带动的,不过,幸好那时的发电厂规定假日必须停止发电,我可以让学生们在假日去看看机器。问题这才得到解决。

我问他们:“情况如何,看到那台永动机了吗?”

学生们纷纷涨红了脸,回答我说:“唔,没有。它被报纸遮住了,我们没有看见……”

我的工人学生们终于又重新相信了能量守恒定律,并且这种信任越来越坚定。

4.6 “发脾气”

许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在“永动机”这个难题上耗费了大量心血,试图找到真正的答案。一位名叫谢格洛夫的西伯利亚发明家也是如此,后来,在谢德林的《现代牧歌》中,作者用“小市民普列森托夫”的名字代替了他,把采访他的情形作了如下描述:

小市民普列森托夫约莫35岁左右,面容消瘦,脸色苍白,一双深邃的眼睛,一头披肩的长发。他的房舍十分宽敞,只是几乎有一半空间都被一个大飞轮占据了,我们一行人只能仓促地挤在一边。这个巨大的轮子的轮缘用薄木板钉成,中间部分有许多轮辐。内部像个箱子一样,不仅是空心的,而且容积相当大。发明家的所有秘密也就在这个空心的部分里——这里面装置着全部机械。不过,显然这装置并不十分精致,就像装满沙土的袋子一样保持着平衡。一根木棍穿过其中一条轮辐,使轮子得以停留在原地。

我开口说道:“听说您将永恒运动运用到实际中了,是吗?”

他的脸瞬间涨红了,支支吾吾道:“大概是吧……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们可以参观一下吗?”

“非常欢迎!十分荣幸……”

他带我们走到轮子一侧,然后绕着轮子转了一圈。这时我们发现,轮子前后的构造完全相同。

“它能转吗?”

“应该,好像可以。就是总爱发脾气……”

“能不能取下来那根木棒?”

普列森托夫把那根木棒拿了下来,但轮子依旧纹丝不动。

他加重了语气,“又发脾气!要推它才行。”

他整个儿抱-住了轮缘,然后上下摇晃几次,最后用力一推,松开手——轮子转了起来。开始转得果真不错,既迅速又平稳;我们听见了轮缘内部的沙袋砸到横档上或者被抛开的声响;接下来,轮子越转越慢;轮轴上也开始吱咯作响,最后完全停止不动了。

发明家涨红了脸,向我们解释道:“它一定又开始发脾气了!”然后跑过去重新摇动它。

然而,这次的情形同上次一模一样。

“是不是有什么摩擦作用被忽略了?”

“不会啊,已经计算摩擦了……摩擦算得上什么?这肯定不关摩擦的事……这轮子好像有脾气,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突然发火……固执又倔强——又完蛋了。要是能有真正的材料就好了,你看,这轮子只是用一些板子拼凑出来的。”

很显然,“发脾气”并不是问题所在,所谓“真正的材料”也不是罪魁祸首。这台机械的思想和原理本就是错误的。轮子虽然可以转上几圈,但只是受到这位发明家施加的外力作用——由推动力带来的外在能量;当这一能量被摩擦作用耗尽时,轮子必然会停下来。

4.7 蓄能器

关于“永恒运动”这一概念,如果我们只观察表象,就很容易产生极端错误的观点。“蓄能器”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920年,一种新型风力发电站得以建造出来,里面有一种廉价的“惯性”蓄能器,其构造上与飞轮十分相似。在一个真空的壳子里装有一只大圆盘,而圆盘能够可以在滚珠轴上绕着竖轴转动。只要你设法让圆盘的转速达到每分钟20,000圈,它就能连续转上15个昼夜!那些粗心的人很可能通常只观察到圆盘竖轴的转动,以为它不需要没有外加能量也能不停旋转,而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人们就一定会以为所谓的“永恒运动”成真了。

4.8 “见怪不怪”

大部分痴迷于制造“永动机”的发明家,结果都十分悲惨。我认识一位工人,他几乎把所有收入和积蓄都用在了制造“永动机”模型上,可想而知,最终只能落得一无所有,彻底成了这一大空想的牺牲品。不过,即便他已经落入饥寒交迫、衣衫褴褛的地步,还是不断求人帮忙去制造那个“一定会动”的“最后模型”。最终,他失去了一切,而这实际上却只是因为他自身的物理知识不足,说来怎么都觉得十分沉痛。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探究“永动机”明显不会有结果,但是,这种探究不可能之事的过程,往往却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16世纪末期,荷兰著名数学家斯台文在讨论关于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提出了永动机不可实现的观点和证据。这位学者理应享受更大的名誉,他的大量发现和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用:最早将指数应用于代数学,小数的发现,流体静力学定律的发现(帕斯卡之后又重新发现了这一定律)。

他发现,这一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只是靠这幅复制图(图46)而来,并不需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14个等重小球均匀地用线穿成一串,挂在一个三棱体上,这串球会如何?挂在下面的那部分会自己平衡,那么上面的两部分会平衡吗?也就是说,左边四个球与右边两个球能保持平衡吗?显然会,如果不会的话,这串球就会不断地自右向左滑动,这个链子就会失去平衡,永远转动下去。然而,既然我们清楚这串球不会自己转动起来,那么这看起来就十分奇怪了:难道四个球的拉力与两个球的拉力相同?

正是基于这一奇怪的现象,斯台文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力学定律。链子的两段重量不同,长短也不同,而长的那一段和短的一段的重量比值,与斜面长边和短边的长度比值相等。这里就得出结果:如果用绳子将两个重物分别挂在两边的斜面上,当重物的重量与斜面的长度呈正比时,绳子就会静止不动。

在某些情况下,斜面上的短边刚好是竖直方向的,这就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力学定律:要保持斜面上物体的平衡,就必须向竖直面的方向施加一个力,而这个力量和物体重量的比值应该与斜面高度和长度的比值相等。

因此,“永动机”无法实现的观点,竟然造就了力学上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

图46 “见怪不怪”。

4.9 仍然关于“永动机”

图47 这台机器是否可以“永动”?

我们从图47中看到,在几个轮子上套着一条沉重的锁链,而左边的部分显然没有右边的部分长。据此,发明家们得出结论:这个锁链一定会失去平衡,它的右半段会不断向下坠落,而锁链就会转动起来。是不是这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图中我们看到,右边的锁链很容易保持平衡,它的重力从各个角度被分解;与此同时,左边的锁链却保持垂直。与右边倾斜的锁链相比,虽然左半部分没有右半部分重,但并不会被拉动,所以永动机依旧没法实现。

还有一点,巴黎展览会上曾经展示过一些“更聪明”的发明。这些永动机由一个大大的圆轮和轮子中滚动的球构成。发明者信誓旦旦地向人群保证,声称没有人能阻止轮子的转动。游客们好奇地一次次试图阻止它的运动,但它很快又重新转了起来。人们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们一次次的阻止行为才给轮子里的球带来动力,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轮子的继续转动。

4.10 彼得一世时代的永动机

得以保留下来的另一个永动机记录是彼得一世时代的经典事例。1715~1722年间,彼得一世获得一台永动机,其发明者奥尔费列斯教授也因为他的“永动的轮子”而在德国名声大噪。他想把这项发明以高价卖给俄国沙皇。当时,彼得一世派遣图书管理员舒马赫去西方收集各种奇珍异宝,这位管理员就把他与奥尔费列斯的谈判内容呈报给了沙皇。

这位发明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对方一旦支付10,000耶费马克(16~17世纪在俄罗斯流通的一种德国、荷兰银币,1耶费马克约等于1卢布),自己则立即提供机器。

据舒马赫所言,发明者保证自己的机器绝对真实可信,就算是有些恶意之人坚持这种永动机绝不可能实现,这些人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923年1月,为了亲眼看看这台人尽皆知的神奇机器,彼得一世决定访问德国。遗憾的是,死神在这时夺走了这位沙皇的生命,使他的愿望落空。

那么,这位神秘的发明者到底是何许人呢?这台人人讨论的机器又是什么?我们将在这里一一揭晓。

奥尔费列斯,原名巴斯勒,1680年生于德国,从事过医学、神学以及绘画的研究工作,最终开始研究并建造永动机。这位发明者是发明永动机的庞大队伍中最出名、也最成功的一位。通过展览自己的发明,他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直到1745年离开人世,这位发明家终年都在享受着无尽的幸福和荣誉。

图48 这就是彼得一世大帝一生都没能得到的由奥尔费列斯设计制造的“自发转动的永动轮”。(这张图来源于一张古画。)

附图48展示了1714年奥尔费列斯的永动机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巨大的转轮在不停地转动,同时还将一些重物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

自这位发明家将这台永动机展示在市场上起,这个所谓“奇迹的发明”就在整个德国流传开来。这位教授也因此得到了强大的靠山。波兰国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黑森卡塞-尔州(现今德国的一个州)的伯爵为了让试验更顺利地进行下去,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城堡赐予了发明家。

1917年12月12日,一台与实验房间连为一体的永动机成功告世。自此开始,这间实验房就被严实地锁了起来,由两个侍卫看守着大门。直到12月26日禁令才解除,这期间的14天里,任何人都无法靠近这个放置着神秘转轮的房间。26日当天,伯爵带领着侍员走进房间,惊奇地发现这个巨大的轮子依旧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即便是让这个轮子暂时停下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没多久它又开始重新转动。接下来的40天,房间又被重新锁起来,侍卫继续在门口看守着。直到1718年1月4日再次解除禁令,监察委员会才发现,这台巨大的轮子依旧还在转动!

对此伯爵感到十分满意。在此之后,第三轮测试也顺利完成了:人们又将机器整整封闭了两个月时间,而无论如何,一旦解除禁令期,人们就会发现,这台轮子依然转动如初!

伯爵因为这一重大发明而欣喜若狂,特将永动机发明权的官方证明赐予这位发明家。证明的内容如下:永动机每分钟转动50圈,将重16千克的物体举至1.5米高,同时引动打磨机床和锻造风箱运作。凭着这张官方证明,教授得以环游整个欧洲。假如他不是将这台机器转让予彼得一世,或许他所得的收入会超过100,000卢布。

这项神奇的发明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德国,乃至欧洲各地,最终传到了彼得一世的耳朵里。这位对奇珍异宝极为热衷的沙皇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1715年彼得一世外出进行各国访问时,这位教授的“永动的轮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著名外交大臣奥斯捷尔曼被派遣前去调查这项发明的具体情况,随后又立即传送了关于求购永动机的相关文件和信息,尽管在此之前,他本人还尚未见过这台机器的真面目。彼得曾经还向奥尔费列斯发出邀请,希望他能以“杰出发明家”的身份前往他身边效力,而且还派遣罗蒙诺索夫的老师——哲学家赫里斯基·沃尔夫询问发明家的意见。

全世界都给予这位“著名”的发明家极高的赞誉和恩宠。甚至连诗人们都为他提笔撰写赞美诗,来纪念这个“伟大的轮子”。然而,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人纷纷产生不满,开始试图揭穿这个精妙的骗局。一些有勇气的声音公开声明永动机纯属欺骗行为,大声斥责奥尔费列斯的行径,并悬赏1000马克奖励寻找可以拆穿骗局的人。我们从一篇关于揭露骗局的抨击文中看到这样一幅画(图49)。从图中可以看到,永动机之所以不停地运转,只是因为有一个人躲在机器背后不断地拉动绳子。按照揭露者的说法,这实际上正是永动机的全部秘密:这条绳子巧妙地绕过轮轴的某个位置,观察者如果不细细研究,根本无法发觉它的存在。

图49 奥尔费列斯“自转轮”真正的秘密。

揭穿这个骗局其实纯属偶然。这位教授曾经将这个秘密告诉给了自己的妻子,而之后的某一天他同妻子大吵了一架,这就导致了秘密的泄露。如果不曾发生这件事,或许到现在我们都还蒙在鼓里,还在为这个所谓“奇迹”而争论不休。事实上,这个永动机之所以会转动,只是因为有人藏在后面不停地去拉动隐蔽的细线而已。这个藏着的人就是发明家的仆人和兄弟。

发明家的骗局被揭穿了,然而到死他都坚持声称自己是受人污蔑的——他的妻子和仆人只是出于泄恨才故意有此报复行径。显然,他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就算他一直向舒马赫——彼得一世的使臣——强调别人对他的污蔑和报复,强调“世界上到处都是顽固不化的恶人”,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

德国彼得一世时期还有另一台著名的永动机。这项杰作的发明者叫做格特聂耳。关于这台机器,舒马赫曾经记载道:“在德累斯顿的时候,我见到了格特聂耳先生的机器‘perpetuum mobile’草图。这个机器的形状像一个磨刀石,内部填满了沙子。它不断地前后运动着,然而,动作幅度却很小——发明家先生声称这是必要条件。”毋庸置疑,这机器绝不是什么真正的“永动机”,顶多只是个费尽心计暗藏某个机关的机械装置而已。舒马赫对彼得一世说过:“不管这些机器被吹捧得多么神乎其神,明智的英国和法国学者们才不会理会呢——他们知道,那是违背数学规律的事情。”显然,舒马赫的话完全正确。

在线阅读网免费看书: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