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忠于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钓鱼,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想要的并不是鱼。
亨利·戴维·梭罗
与数百人谈论他们的人生意义,是我个人收获的一份厚礼,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听到的故事深刻、有趣,往往还令人感伤。我们没有事先将问题发给受访者,所以受访者在说话时,往往也在发现一些他们潜意识里知道的事,这种感觉很美妙。有时候仿佛像是我在见证睿智者发觉自己幸福的秘密。有时候,受访者与我分享的那些道理对他们而言明显不是新鲜事了,他们不仅在很早之前就学到了这些道理,而且多年来一直以某种形式与其他人分享着这些。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从我们听到的许许多多个故事中找出共同点。人们在描述同一件事时,措辞可能千差万别。我记得儿时有一个游戏,人们排成一线,一个接一个悄声地向后传递一个秘密,到后来已经与最初的信息驴唇不对马嘴。我必须认真聆听,跳出具体措辞和故事,从而找到智慧的共同核心。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是否有一个特别突出、特别确凿的秘密,能使人幸福美满。
我认为确实有这样一个秘密,而且我们若想明智地生活,这是我们第一个必须知道的人生道理。
有一些词语和看法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人们一直说“你要遵从内心”“你要忠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本性和意图”,还有“你要知道什么对你重要”。将那些幸福生活、安然离世的人与我们区分开来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断自问是否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遵从内心的答案。第一个秘密就是:对自己坦诚,对自我坦诚,并且带着目的而活。
选择清醒地生活
若要遵从内心、忠于自我,首先我们必须选择清醒地生活。清醒地生活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说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不断检视自己的生活,确保生活处于正轨,否则你极有可能过着别人的生活,这意味着你在临终时将意识到,你并没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从受访者身上学到的一点是,智慧意味着频繁反思,一而再、再而三地自问生活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并不断进行调整,更加贴近自己想要过的那种生活。与受访者相比,许多人过日子完全不进行反思,只是单纯地体验生活,极少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加接近想要走的路。
一位72岁的妇女埃尔莎总结了反思和清醒的意义。当我请她给年轻人提一条关于寻找幸福和人生意义的建议时(我们对每位受访者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说:“我提不出来。要把幸福的秘密告诉他人,我必须和他们坐下来,深深地看着他们的眼睛,弄清他们的为人,找出他们的梦想。我这么说,是因为幸福的秘密就在于忠于自我。”每个人都有一条最忠于自我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就能找到幸福。幸福之人自问的问题并不是精力是否集中在重要事物上,而是精力是否集中在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事物上。
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我们如何忠于自我去生活?秘诀就是带着目的而活,定期、持续地问自己三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我是否遵从内心、忠于自我?
·我的人生是否将精力集中于对我重要的事物上?
·我现在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乔治博士已年逾古稀,是退休的物理学教授。他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教授了好几代年轻人,所以我自然而然地问他,在他教导成千上万名学生时,注意到了什么人生道理。他跟我说,他注意到“遵从内心的学生,与不遵从内心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他说,有些学生在追寻其他人——也许是父母——的梦想,或者纯粹是走进了一个不符合其最真实自我的领域。那些学生总是很纠结。但其他那些“遵从内心的学生,尽管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总能战胜挑战。几年后,我会和许多学生见面,那些遵从了内心的学生仍然风生水起,而那些没有遵从内心的学生则似乎一辈子都在纠结。”如同乔治博士在学生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一样,我也在受访者中注意到了同样的差别。是否遵从内心,情况会完全不一样。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忠于自我会带来好的结果,反之则会酿成苦果。
对自我的不忠实,往往在人生很早的时期就种下了种子,因为那时我们没有自问这辈子想做什么,而是与他人进行攀比。有一位受访者,85岁的演员安东尼,至今仍在定期进行导演和演出。近70年来,他一直走在最忠于自我的道路上:表演和娱乐。直到现在,他的导演还会对他说:“继续做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因为很有成效。”安东尼跟我说:“我做的只不过是忠于自我。”
他告诉我,在很小的时候,他总是观察高年级的男孩。每年,他都会从其中选一个人,心想:“我要像他一样。”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其实谁都不像。幸福之路不在于决定要变得像谁一样,而在于决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他建议道:“不要试着成为别人,坚持做你自己就行。”
多年前,一家杂志称我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汤姆·彼得斯的人”。汤姆·彼得斯是商界领袖,最知名的代表作是《追求卓越》。
杂志事件发生几年后,我与准备派我进行全国巡回演说的一些人进行会面。他们让我说一说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跟他们说了我登上杂志封面的事,还说那本杂志称我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汤姆·彼得斯的人。话音刚落,世界最大的公开研讨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便皱了眉头,粗暴地说:“我不想让你成为下一个汤姆·彼得斯,世界上已经有这么一个人了。我想让你成为第一个约翰·B.伊佐。”我相信,他当时想给我的建议与乔治博士给他学生的建议一样。第一个问题始终一定是:“我现在的生活忠于自我吗?”这句话对我极有帮助,指导了我更加深入地挖掘我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努力模仿他人。
你的人生脱靶了吗
我年轻时就读于一所新教的神学院,学习古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圣经》中,“罪”(sin)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与弓箭有关的一个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脱靶”,也就是没有击中目标。最深重的罪就是没有击中你原本给人生设定的目标。所以英国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才会在《序曲》(The Prelude)中写道,他必须成为诗人,“否则罪孽深重”。如此一来,带有目的而活就意味着问自己:我的人生离靶心有多近?
忠于自我的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我每天的生活是否忠于自己的灵魂?我喜欢跟人说,生活的问题就在于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一段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无数个幸福日子的积累。当我在倾听受访者们的人生故事时,我渐渐清楚地发现,智者知道什么是好的一天(对他们自己而言)。正如我之前所说,我的祖父是我人生中的一位睿智长者。他过去常常说,要在每天结束时,拥有“内心愉悦的疲惫”。他将之与“内心厌恶的疲惫”进行对比。他跟我说,当你的生活集中精力于那些真正对你重要的事情上时,就会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但是,即使我们似乎是赢家,但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忠于自我时,往往会产生“内心厌恶的疲惫”。在我看来,了解自我的第一要素就是弄清楚对我们自己而言,怎样才能在一天过后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更多地进行反思。当某天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时,我们要留意,当天有哪些正确的方面,有哪些因素成就了你的满足感。若某天感到“内心厌恶的疲惫”,我们也可以反思其背后的因素。
我在练习这个简单技巧一段时间后,注意到了几件事。在我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是在白天出过门。哪怕只是去公园散步15分钟,感觉也大不一样。在我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是留出了一些时间给别人,尤其是家人朋友。我不把工作当任务,而是集中精力在工作中做出改变,而且在白天进行了一些锻炼。相比之下,在感觉“内心厌恶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整天都在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没时间进行阅读或学习。注意到这些简单的差别并进行反思之后,我得以拥有更多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日子。这个模式,我在受访者中多次见到:幸福之人知道哪些事情给他们带来幸福,并一直优先进行这些事情。
我大半辈子都打网球。在网球场上,我总是会没有时间概念,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追随天赐之福”(following your bliss)的观点。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参加了一个网球夏令营,那边的工作人员给了我如下建议。他们说,大多数人在打球时,根本不会进行反思。得分便狂喜,失分便沮丧。大多数球员没有就得分或失分的原因进行反思。夏令营教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每一分之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得了分还是失了分?为什么得分或失分?基于这些思考所得,下一分比赛中我要做出哪些改变?我的网球有了进步,我的人生也是。
假如每天结束时,我们自问这三个问题:今天感觉是“内心愉悦的疲惫”还是“内心厌恶的疲惫”?若是前者,是哪些因素带来的?若是后者,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基于今天观察所得,明天我要做出哪些改变?假如我们在人生的每周、每月、每年都问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越接近“靶心”。
当然,遵从内心、忠于自我还包括一些更为宏大的问题。我在这个世界上的职业和工作是否真正体现了自我?我的整个人生轨迹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路吗?我现在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找到你的命运
有一位受访者叫胡安娜,是一位60多岁的拉美裔美国女性。在她年仅3岁时,她们全家从尼加拉瓜移民至美国,用她的话来说,“真是坐着运输香蕉的船过来的”。她告诉了我拉丁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命运(destino)。与我们所熟知的概念相似,命运是指人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条真正要走的路。这与宿命论(即她注定会成为总统或者他注定要失败)不一样,更像梵文中“法”(Dharma)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其真正的本色。
这个概念也被人用其他方式描述过,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追随天赐之福”。这些不同的话语都在诉说同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条最忠于自我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就能找到满足。但遵从内心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正在遵从内心?
“遵从内心”有许多含义:工作与你最深层次的兴趣相吻合;忠于自我地选择想要哪种生活(并且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求);如果内心有微小声音说,你正在偏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那么要抽时间听一听。
73岁的威廉是一名作家、研究员和人生转型期顾问。他告诉我,他自身的幸福感大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忠于自我。“我找到的人生意义大多源于命运。命运于我而言,并非终点所在之处,而是正在走的人生之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注定要走的一条路,这不是指注定要到达某个终点,而是指我们人生在世注定要拥有的一系列经历。”他接着说,他有许多次都体会到了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比如他说:“我4岁时,趴在草地上观察蚂蚁,看到它们生活的维度与我很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巨大的神秘感,想要一探究竟。我知道,一探事物的究竟就是我命运的一部分。当这种时刻来临时,天空并没有变色,而是如神赐般坚定。”
汤姆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已经60多岁。他是在加拿大西部大草原上长大的土著梅蒂斯人(Metis)。梅蒂斯人是加拿大土著与法国商人通婚所生的后裔。他年少时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这种经历在我的受访者中并不罕见。许多受访者都能找出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刻,就是在那一刻,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真我以及活在人世的原因。
在他14岁那年的初冬,他和一些年龄相仿的朋友们出门滑冰。他们离开村子前,几位长者警告说湖面尚未完全结冰。不过青春无敌,他们忽略了这些警告。“我们经过了一个人称‘大岛’(Big Island)的地方,在那儿滑冰玩了大半个下午。我记得在过来的路上,冰面上有一处大裂缝,那个裂缝每年都有,所以我们并没有太在意。”
天色渐暗,他们四个男孩启程回村。来到冰面裂缝处时,汤姆的三个朋友都小心翼翼地经过,但汤姆停了下来。他一边大喊着让朋友们来看,一边全力向前滑并跳过裂缝,但落地时,脚下的冰面破了。倏然间,他已落入水里,身处严寒的冰湖之中。他向上看,并向洞口游去。他抓住冰面,向朋友们呼救。他们一个个试图过来帮他,但每次他想爬上冰面时,身边的冰面都会裂开,让他再次落入严寒的冰水之中。
筋疲力尽、浑身发抖的他看着几个朋友一个接一个向村子跑去,寻求帮助。最后一次抓住冰面时,他看见三个朋友中的最后一个也转身离开了。汤姆沉入冰冷的湖水中。他能感觉到生命正从身\_体里流逝,向上看已经看不见冰面的洞口,只有一片黑暗。
“我意识到自己要死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脑子里想的全是湖边排列着的树。那些是山杨树,我的族人称它们为颤-抖的山杨树,因为它们的树叶小,起风时树叶飘动显得整片森林都在颤-抖。我开始感觉自己的生命流逝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颤-抖的山杨树,想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们了。我正要放弃时,感觉到那些树在呼唤我。我向上看了最后一眼,发现上一刻还完整的冰面,此刻竟有一个完美的圆洞。我向上伸手抓住冰面,冰面没碎。我看见最后一个离开的朋友正好就在能听见我声音的范围内,我朝他大声呼救。他折返回来,递出外套,把我拽出了险境。”
当时,他只是为捡回一命而心存感激。不久后,他开始思考那次经历:“我一直想,为什么临死前我想到的会是那些树。为什么我想到的不是我的家人、父母或祖父母?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树,那些颤-抖的山杨树,想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个谜困扰了我许多年。”
近20年后,他把这个故事告知了一位女性医治者。她对他说,那些树救了他,因为他命中注定要成为仪式主持者。在他的部落里,山杨树是某些神圣仪式的中心部分。那位女性医治者告诉他:“你生来就是要成为一名医治者。”汤姆意识到,他这辈子以来一直都感觉到成为精神领袖的使命,只是他一直抗拒那些暗示。那一刻,他看见了自己的命运,他真正要走的路。成为仪式主持者时,他被赋予了一个“精神”名字:“站立白水牛”。自此30年来,站立白水牛在主持仪式和精神向导的工作中找到了最深的意义感。尽管他靠其他工作谋生,但主持仪式、引导他人成了他人生意义的真正来源。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湖旁边都有一棵颤-抖的山杨树,一件最忠于自我的事物。我们听从这些渴望的声音时,就能找到幸福和人生意义;无视这些声音时,我们会感觉内心有一个洞,就像冰湖那个洞一样,无法填满。我们抓住幸福,但它每次都会在手中破碎,如同冰湖上的薄冰。某些人与汤姆一样,从某次经历中发现了真正要走的路,但对许多人而言,发现自我的过程要微妙得多,需要时间。
当我决定对他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人生时,我心中马上出现的一个人选就是鲍勃(他还不到60岁)。我在上一章提到过,鲍勃与土著人民一起工作了多年,一位年长的土著女性曾对他说:“要是你是我们文化中的一员,你一定是一位长者。”他告诉我,这是他受到过的最高的赞誉。
虽然对鲍勃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都了解,但这次采访依然揭露了他的一段内心旅程,展现了忠于自我会带来什么。他的母亲是一位鸟类观察家,父亲是一位园艺爱好者。小时候,父母会给他两种打发空闲时间的选择。“他们说我可以出门在大自然中游玩,或者上楼看书,于是我两件事都干了。”他花时间在大自然中神游,观察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在房间里,他阅读关于自然和鸟类的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在户外就像在家中一样自在。自然世界令他着迷,带给他无尽欢乐。大约10岁时,有一天他向母亲宣布,他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不过他现在承认,当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生物学家到底要做些什么。
他遵从了他的本能。虽然他曾在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工作过,也做过志愿者,但贯穿其生活主线的一直是荒野。回首过去,他对自己这辈子努力保护野外地区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这一切源于自然,而置身自然之中就是他的那棵“颤-抖的山杨树”。
在人生早期看到不忠于自我的后果,有时也是好事。鲍勃的父亲是一名受人尊敬的麻醉师,在鲍勃20多岁时,医院为鲍勃父亲的第20000场麻醉手术举行了庆祝活动。聚会结束回家的路上,鲍勃问父亲,庆祝这么多年的医生生涯是怎样的感觉。他父亲回答说:“我宁愿做一个会计。孩子,医生生涯里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记录我自己的账本。”知道父亲并没有遵从内心,鲍勃十分震惊。父亲一辈子行医,但只有在记账时,他才会投入地忘记时间。“那一刻我决定,如果有人问我从事某种职业是什么感受,我不要回答说我宁愿怎样怎样。”这幅画面在鲍勃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一直以来都坚守着自己这份誓言。
他的人生还展现了在职业生涯之外也要了解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还有,带着目的而活、了解自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秘密。多年来,我一直想知道为何鲍勃和玛丽膝下无子,但出于礼貌,我从来没问过。我想他们可能有医学上的不孕问题,不愿给他们情感上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在我采访鲍勃时,他说:“我和玛丽是主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在确定关系前期,我跟她说,如果我们生了小孩,那么她需要独自承担父母的责任。我的人生路就是工作,我不想让孩子阻碍我的使命,也就是保护自然。玛丽也有同感,所以我们共同决定不要孩子。”
幸福生活的处方如果规定了必须有某些元素才能幸福,那么几乎是无用的。有些受访者的使命就是为人父母,这是他们最忠于自我的道路,沿着这条路前进令他们非常幸福。我妻子莱斯莉就是这样的人。她天生就是照料他人的人,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护士工作中,她都走在这条忠于自我的路上。如果她没有孩子,她就不是依照命运而活。但是反过来,对鲍勃等其他人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反思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之后,他明白自己不应该养育小孩。
如果不遵从内心,不仅会给你带来灾难性后果,还会牵连其他人。我的一位最好的朋友总是觉得他母亲认为孩子们非常烦人。虽然她尽力了,但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养育子女。年幼的他就已经能察觉到她对于家长这一角色的抗拒。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人爱的小孩。他也知道,父母的关系里没有深深的爱。他的父亲有酗酒问题。
快到40岁时,他去拜访了母亲。已是成人的他能够看到母亲深深的哀伤。她对人生的看法都带着成年积累的怨恨。他鼓起勇气,带着同情心地问她:“妈,你从来都不想要孩子,对不对?”几分钟的沉默后,她说:“儿子,我这辈子犯了两个大错。第一,我离开了苏格兰。我爱苏格兰。第二就是嫁给你爸,生了孩子。”我朋友心里并没有感到愤怒,而是解脱与同情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解脱是因为他意识到他的本能感受是对的。他本来就无法让母亲更爱他,因为问题不在他身上。同时,他也体会到了同情。突然间,他理解了母亲的感受,因为母亲没有遵从内心;他也理解了父亲的感受,因为母亲嫁给他并非出于遵从内心,而是遵从传统义务,而父亲酗酒也许一部分是因为几十年来一直与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然而,正如有些人对孩子没有激\_情却依然生儿育女,也有另一些人,孩子本该是他们忠于自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却将一生投入在事业中。
遵从内心需要勇气
遵从内心,有时可能需要让其他那些想要我们遵从他们梦想的人安静下来。我和罗恩见面时,他已经70多岁。他在医药世家长大。他的叔叔是社区里受人尊敬的医生,当罗恩决定学医时,他的家人朋友都为他的决定叫好。就在他就读医学院之前,他以病人的身份去看了一位才能出众的脊椎按摩师。治疗过程中,他了解了这门相信身\_体自愈能力的学科。这门学科肯定了肌肤接触的价值,他本能地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吸引力。“我立即就被这个职业所吸引,我知道它很契合我的灵魂。我知道,这样做是遵从内心。不过在当时,脊椎按摩医学在人们眼里还有点神秘,所以当我宣布了我的打算之后,朋友们的反应让我很难堪。他们说:‘所以现在你想做个江湖医生是吗?’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走的路,所以我排开了他们的声音。”
忠于自我常常是指要听从我们内心的呼唤,哪怕他人听不见这种呼唤。罗恩接着跟我说,后来当他放弃了脊椎按摩师的成功事业,转而成为一名“能量治疗师”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阻力。这一次,他依然知道这是他要走的路。“我这一辈子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觉得,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但必须得有勇气行动起来。”他还告诉我,遵从内心有两个关键——有自律去倾听,有勇气去遵从。
听了罗恩的故事后,我想起了自己走过的路。我的职业生涯从牧师开始,离开教区后,我进入了商业世界。我并非完全有意地决定进入商业世界。一方面因为需要工作,另一方面因为我对工作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着迷,所以我进入了向管理层发展的领域,而且发现我在这方面有天赋。但在后续十年里,我也缺失了一些东西。我当初成为牧师,一部分是因为我想与人谈论他们人生的意义,谈论我们时代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平、生态等)。慢慢地,尽管商业工作收入不错而且也有意义,但我对商业的兴趣越来越少。并不是说我的企业工作没有回报,它一直有回报而且现在仍然如此,只不过我也想写一些、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有许多声音告诉我要实际一点,鼓励我更深入地进行向管理层发展的工作。但是我一直在聆听内心存在了一辈子的声音,正是这个声音令我选择了牧师作为第一份职业。我知道,最忠于自我的路就是探索关于意义和智慧的问题。
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工作中融入个人意义、爱情关系和我们对后代的责任这些问题。于外,我越来越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于内,忠于自我的感觉令我感受到了更深的满足。
我进行这个项目,一部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且我觉得,这次努力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如我外祖父所言,忠于自我时会有“内心愉悦的疲惫”,而不忠于自我时,即使我们似乎是赢家,往往也会产生“内心厌恶的疲惫”。
这个情况明显引出了一个问题。遵从内心是否意味着推翻整个生活、进入全新的方向?在采访中我发现,有时,要遵从内心,我们必须对生活进行彻底的改变。罗恩要成为脊椎按摩师,就必须放弃医学院。但更多情况下,受访者只是做出了小的改变,慢慢靠近真正要走的路。
例如,小时候曾掉进冰湖的汤姆,他在30岁意识到他应当成为一名治疗者时,并没有放弃他的“正职”工作。他开始学习主持康复仪式,并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份工作中。虽然他谋生的主要方式从来都不是主持仪式,但现在,主持仪式已经是他的生活中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他只是使治疗工作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66岁的杰姬在早年投身银行业,并且相当成功。40多岁时,她参加了一次团队培训活动,所有参与者都需要说出自己选择银行业的原因。轮到杰姬时,她说:“虽然我在银行已经工作了25年了,但我一直都想做一名教师。从商是我父亲的激\_情所在。”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这让她很是惊讶。“我惊呆了。虽然我喜欢在银行工作,但我一直都知道,缺失了一些东西。”
她好几周都在思考自己能做的选择。她在银行的事业很成功,生活方式也是建立于银行工作的基础之上。她没有辞职,而是开始在当地一家儿童中心担任周末时段的志愿导师。在那儿做志愿者许多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所在的银行赞助了当地一个组织,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她调研了那个组织,跟她的经理说,她想参与到银行这方面的工作中。她慢慢地成了银行与那家组织进行接洽的主要负责人,而且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年间她(受银行安排)已经三次带团前往非洲。“因为意识到了教学对我非常重要,所以我才能在银行工作的同时,将教学融入我的生活之中。”
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出这种决定,可能还会困扰一段时间。我的朋友格斯喜爱摄影,但他谋生的工作是施工经理。虽然他喜欢经理这份工作,但自然摄影一直就是他那棵颤-抖的山杨树,如同成为精神向导之于站立白水牛一样。未来某天,格斯可能会辞去这份工作,又或者他可能只会在这份工作之外在摄影上投入更多精力。也许他有一天会成为全职摄影师,又或者摄影一直都只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无论如何,只有继续将摄影摆在人生的中心,他才会找到幸福。这是他的命运。
因此,我从受访者中学到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要停止自问是否遵从内心,自问现在的生活是否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我学到的道理就是,如果你一直问这个问题,如果你一直向靶心移动,你就会得到满足。受试者一直在问这些问题,然后如同水手在公海航行一般,他们只是在广阔的世界里不断进行细小调整,最终可以精准地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
选择成为一名脊椎按摩师的罗恩是这样说的:“你必须遵从内心,因为否定内心就是否定一切。当然了,你会犯错,你会脱靶,但如果你一直保持自我,你就会越来越靠近你人生在世的意义。”
也许忠于自我并不仅仅是关于工作、家庭,或者是否生儿育女,或者居住地在哪儿。关键是,我们人生中的那些“画面”和“时刻”是否忠于自我。
一位受访者向我诉说了他50多岁时的一次濒死体验。现已年逾古稀的理查德跟我说,当时他在医院进行检查,心脏病发作,心跳停止了一段时间。他现在还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飘离”体外,在上空看着医生和护士对他进行抢救。他能听见心电图显示直线时发出的声音,能听见医生说:“理查德,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我一直听人说,临终时,你的一生会在眼前闪过。我发现,其实看见的并不是整个人生,而是人生中的一些画面。那一刻,我意识到那些人生画面让我感觉很舒适,感觉就像我一直忠于自我。那一刻之后,我再也没有惧怕过死亡。那些画面让我感到很安心,因为我发现,如果你对那些画面感觉舒适的话,你也就不怕死亡了。”
我相信,我们都希望如此——在走到生命尽头时,知道自己一直忠于自我、忠于我们的本性。听着理查德的话,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闭上双眼,试着想象会在我脑海中闪过的那些时刻。我会有哪些遗憾?会有哪些我希望出现、但仍然缺失的画面?
要忠于自我,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有自律去真正聆听内心的声音。这份自律意味着我们要拿出时间来问一些重要的问题。许多被其他人视为智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会定期花时间反思人生。但我们太过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听一听自己灵魂的声音。在我妻子中风前,我和她的生活都非常忙碌:经营公司、抚养孩子、看电视、出门旅游、赚钱、购物、写书等,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时似乎并没有非常忙碌,但那次中风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们的节奏慢了下来。慢下来之后,我们开始聆听。我们开始以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依赖彼此,开始慢慢地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事物。有时候,只有在我们被迫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更加清晰地看待事物。
有时宇宙让我们聆听
当宇宙让我的朋友戴维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时,他那会儿30多岁,是一家大型商业杂志的资深编辑,生活非常忙碌。忙到没时间问一问这种生活是否是他真心想要的。有一天工作快结束时,他坐在书桌旁,突然觉得胸口很重,很快就演变为感觉像是有一座大山压在身上。在医院急诊室里,他身上接着各种仪器,此时,他想了想自己的人生。这一刻,安安静静,没有杂务分心,他问自己,有没有真正地遵从内心。之后,他开始跟宇宙讨价还价起来。他思考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是我活过今晚,必须做出哪些改变?
未来24小时会发生什么仍是未知,他跟护士要了一支铅笔和一些纸。他如禅道般清晰地写下了五件事:
·更多娱乐;
·领养一个孩子;
·回馈社会;
·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建立一个基金会。
“那晚,我躺在那儿,眼前闪过我这一生。我不觉得我整个人生都是错误,但我知道在某些方面,我与内心的声音相去甚远。”
那晚,戴维并没有死在医院里。几周后,他打电话对我说:“好消息是我没有死,坏消息是我还活着而且拿着这份单子!”宇宙让他躺下来反思,并且把聆听的自律强加在他身上。现在他必须得有勇气行动起来。
他写在纸上的那五件事怎么样了呢?他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上花了太多时间,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他意识到领养孩子是一个重要得无法推迟的梦想。他意识到他想花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写“建立一个基金会”。接下来两年里,他随身带着那份单子。他领养了一个儿子。他花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他搬到离家人更近的地方,而且两年后他确实以他父亲之名建立了一个基金会。
当然,这份单子我们任何一天都可以写,不必等到卧病在床的那一天。在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土著传统中,有一句俗语:今日是赴死的好日子。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日是彻底为自己而活的好日子。假如现在你正躺在医院病床-上,你会在那份短短的单子里列出什么?要更加忠于自我,我必须……
71岁的物理学教授乔治告诉我,他注意到,遵从内心的学生与不遵从内心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他还给了我一项职业忠告。“我总是在第一天上课时跟学生们说: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不要指望将好几个月的工作在学期末进行恶补,这是没用的。人生也是一样。无数人不停地说,总有一天他们会遵从内心,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有件事你必须要做,那么现在就开始去做。遵从内心、保持自我,便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第一个秘密:忠于自我。
要把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之中,每周要思考下面这四个问题:
·这周或者今天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样子吗?怎样能使明天或下周过得更加忠于自我?
·这周的生活中,我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明天或下周,怎样能使自己更加趋近想成为的那种人?
·我现在是否遵从内心?此刻,真正遵从内心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下周,怎样把这个秘密更深地融入生活?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