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励志书籍 > 人生没有后悔药 > 第九章 幸福之人不惧死亡

第九章 幸福之人不惧死亡

睿智生活者,死亡亦不惧。

我岳父60出头,身\_体非常健康。去年在我家晚餐时,他突然宣布,他一直在想自己的死。他决定了,他的葬礼上不想任何人哭(当然,说到这里,我妻子哭了起来)。他接着说,他想让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不怕死亡,这很重要。

他对我们说:“我记得,我年轻时很怕死,但现在离死亡更近了,反而一点都不怕了。”接着发生的是我人生最为触动人心的经历之一——关于我岳父人生的一场情绪交织、令人感动的对话。我们流下了很多泪水,也对彼此说了许多充满爱意的话。归根到底,他给了家人一份很好的礼物:愿意谈论“我们皆有一死”这个众人皆知的话题。

这场对话发生在我们开始进行“睿智长者项目”的两个月前。所以,当我们开始进行采访时,我加了一个之前未想到的问题:“现在你年岁已大,跟我说说你对死亡的看法有什么转变吧。你对死亡有何看法?不是指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而是你自己的死亡。”作为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我想知道这些有着睿智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对自身的死亡有什么看法。

与年逾花甲的200多人谈死亡这个话题完全不同于与30多岁的人或者中年人谈死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痛失最为亲近之人(妻子、丈夫、伴侣、家长和挚友)的经历,还有许多人有过濒死体验。他们告诉我,离死亡更近后,他们更定期地思考自己的死亡,或者如86岁的安东尼所说:“现在我已经远过了保质期。”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日常心理活动中真真切切的一部分。

然而,我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学到的道理十分深刻和具有启发性,而且最后令人感到深深的慰藉。

我能与读者们分享的最美丽的礼物就是告诉大家,在这235个人中,说自己害怕死亡的,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已经把死亡意识融入了生活之中。我发现,如果我们睿智地生活,就不会惧怕死亡。如果我们将书中的五个秘密践行到生活中,我们将来就不会害怕死亡。只有当我们没有睿智地生活,当我们没有践行这些秘密时,我们才会有所畏惧。

我的好友戴维·库尔是一位天赋过人的医生,大量时间都与临终病人一起度过。基于对临终者的研究,他著有精彩的《临终者想要什么》(What Dying People Want)一书。当我将采访发现告诉他时,他对我说,在进行临终者工作时,他已经发现了“幸福之人不惧死亡”。当然,这似乎有些讽刺,因为大家会认为热爱生活的人可能最为惧怕死亡,但是他在较年轻的临终之人里的发现与我在年迈者之中的发现是一致的。我们如何活着,就会如何死去。如果我们带着智慧生活,我们就能接受死亡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对于死亡,我不感觉紧张。”59岁的鲍勃对我说,“我会带着微笑离开。我对人生、对我留下的遗赠、对我这辈子的生活方式都感觉很棒。我记得父亲曾对我说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所不同,我当时就发誓说,我不要变成他这样。最重要的是完成人生在世的目标,而我已经做到了。”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当我们睿智地生活时,我们便不会惧怕死亡。实际上,当我问他们人生到头来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不是死亡,而是活得不圆满。

汤姆是梅蒂斯土著人,他还有一个名字是站立白水牛。近20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社区里主持精神仪式。他告诉我,在他们的传统中,死亡并非一件令人惧怕的事,而是人生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人生尽头惧怕的,是强烈的不完整感,是没有完成生来应该去完成的事。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但要拥抱死亡,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已经活得很圆满。”

71岁的埃尔莎表达了类似的感想。她告诉我:“人生到头最大的恐惧是没有去做本来可以做的事,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要想为死亡做好准备,我们必须选择活得完整,不留遗憾。”这个主题我听过许多次。

这些人里,许多都有过濒死体验。他们都跟我说,这些经历里最有趣的是知道死亡并非一件痛苦的事——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并非带着恐惧和悲伤。70多岁的迪克告诉了我一次濒死体验:“我在50多岁时做过一次心脏手术,在测试期间,我的心跳停止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记得自己从身\_体里升起、俯瞰着医生和护士对我进行抢救复苏的感觉。我能听见他们说:‘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我没有看见一道白光,也没有看见耶稣,但我意识到死亡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我感到非常宁静。此后,我对死亡不再有一丝畏惧。”

我听到的最美的故事之一来自埃尔莎。“我母亲不信教。小时候,我有过一个奖品娃娃,娃娃坏了后,我问她,娃娃现在是不是在天堂里。她马上告诉我,死后并没有天堂,死了就是死了!”后来,埃尔莎发展了深刻的个人信仰,上帝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她母亲一直都不信教。

“母亲临终时,我去她身边陪着她。有一天,乌云遮天,天色阴沉,她卧室的百叶窗开着。突然天空变亮了,一道光闪入了房间。母亲脸上满是敬畏与平和。当我问她想不想把百叶窗关上时,她坚持让我不要关。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告诉我:‘太美了,但我解释不了。你到时就会看见了。’第二天她就去世了。”埃尔莎一直都将这一刻记在心里,她相信,等到她的那一刻到来时,她就会看见母亲昔日所见的景象。

许多人都跟我说,他们能从现在看到彼岸。虽然他们的信仰体系不同,但他们似乎都找到了将死亡融入自己生活的办法。在他们眺望未来时,我能在他们中间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平和感。他们有些人看见了天堂的前兆,有些人则更为微妙地感知到他们会与自身起源的更大的世界产生某种连接。他们的话令我想到了曾获诺贝尔奖的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所言,他在《挥霍者》(The Prodigal)一书中写道,距离死亡越近,他能看见“海豚在船头舞动和家的黑色轮廓”。沃尔科特写道,在年轻时,他永远无法想象当他距离人生尽头更近时感受到的平和。如同埃尔莎的母亲看向窗外,也如同我的岳父在年轻时惧怕死亡,但现已与其和平相处一样,沃尔科特找到了之前未曾想过的内心平静。

一些受访者甚至对我说,人类在变老的过程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准备安然离世。67岁的杰克跟我说道:“我父亲就是在我这个年纪去世的。我能活得稍微久一点,但最近一直在想很多关于死亡的事。虽然不清楚死后会发生什么,但我感觉很舒坦。我想,如果会有审判,我也认为会有审判,那么我会得到公平对待。我的许多朋友已经去世,所以我有幸看到人们如何离世。我有一位好友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卢伽雷病),决定在临终时让朋友们陪伴左右。他令人感觉很舒坦,我为他发表了悼词。他去世前几天我就在他身边,当时他已经几乎说不出话了。我得把耳朵凑到他嘴边才能听清楚,但他依然充满活力,保持着他的幽默感。我记得,当时我就想,我去世时也要这样。”

当我问他“安然离世”是什么意思时,他说:“安然离世就是不抱怨、继续充满活力,并且让活着的人知道死亡没什么,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我们最后一次给人带来直接影响的事情就是死亡。”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在为安然离世做准备。也许只有学会如何生活,我们才能优雅地离世,又或许是反过来才成立。也许只有将我们终有一死这个事实吸纳融入生活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生活。71岁的罗恩对我说:“‘人生晚年’的最后循环就是准备安然离世,准备对死亡放松心态。只有学会如何离世,人才能知道该如何生活。只有最后将对于将死亡融入生活的这份理解进行融会贯通,人才能知道该如何生活。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20年之后。你无从得知。但如果你学会将死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拥抱之,你就能好好生活。”死亡令人生有了紧迫感,但同时,因为我们都有一死,所以只有接受和拥抱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带着希望而活。

最后,这些对话让我明白,睿智地生活才是令人不再惧怕死亡的解药。这些对话也让我明白,随着年岁渐长,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安然离世,为仍然活在世上的人留下最终的希望之礼。我还发现,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更为宏大的故事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能优雅地接受死亡。

听着人们以宁静、坚强的声音谈论自己的死亡,我意识到,人生最大的一个幻觉也许就是我们与身边一切都是隔离开来的。这几百位受访者以相同或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他们知道自己死后会与一些更为根本的事物重新结合起来,也知道,除非一个人意识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单一自我并非互相分隔,而是互相连接,否则我们将一直身陷绝望。90多岁的画家约翰告诉我:“我们都只是尘埃,真的,但我们是更为宏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当我们死时,我们会与这个更大的故事重新结合在一起。”

我自己最具灵性的一些时刻都感受到了这份深刻的连接性。几年前,我在意大利山间一所修道院附近的小溪边徒步旅行,约翰·弥尔顿曾在这所修道院里写下了经典诗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沿着溪边走、想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我被一种强烈感受席卷全身。听着奔向山下的潺潺溪流,不知怎的,我意识到自己从属于某个更为宏大的事物。我独自一人在这条可能已经流淌了千年的溪边跪下,将一只手浸入冰冷的溪水中。我意识到,我一辈子都以为自己分隔于这条溪流之外,认为自己是生命与创造的大网之外的实体。我意识到,我是与那条溪流、与整个生命宇宙都连接在一起的实体。我深深感觉到一种被接受的感觉,不仅是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感觉自己有一天会重新加入生命之溪流。就像沃尔科特诗中的隐喻一样,我也能看见“海豚在船头舞动”。

也许,到头来,这些对话不仅教会我如何幸福生活,也同样教会我如何安然离世。我开始以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看见生与死之间的亲密连接。年轻时作为牧师,我与临终之人相处,已经注意到人们在去世时的状态非常不一样。但现在,我开始明白,死和生并非互无连接。我们如何活着,就会如何死去。睿智地生活,我们就不会惧怕死亡。那些感觉自己真正活过的人离世时往往非常平和。正是害怕自己不曾真正活过,我们才会害怕死亡。不过,我也开始明白,如果我们真的睿智,那么一直会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认识到死亡的存在,能提醒我们当下应该好好生活。也许罗恩所说的“只有将我们对死亡的知识融入生活,我们才算真正准备好将人生活得完整”是对的。只有当我们和平地看待死亡,不将其作为外界入侵者,而将其视为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找到平和。

在线阅 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