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励志书籍 > 认知差 > 放弃父母的身份, 才能做好父母

放弃父母的身份, 才能做好父母

不要说,孩子还小,我们的交流不会那么深刻。因为,若平等的交流此刻没有发生,那么未来也不会发生。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平时是如何做亲子交流的。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不会很惊讶,这也算一个话题?谁不懂得亲子交流啊。

现代父母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大大优于上一代父母:我们会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会带孩子去迪士尼完成他们的梦,小事情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日常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不经意间的亲子交流方式,依然是这样的——

“你如果不按照这个要求做,我就不喜欢你了。”(威胁)

“我认真跟你说一下这个道理,你仔细想一下。”(灌输)

“你根本没有认真学习,你的前途会一塌糊涂。”(否定)

……

在我看来,这些话统统不是交流,因为它们都是单向的。这些只是打着父母之名,站在天然的制高点,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早走过了孩子正在走的路,完全懂得方向,我们把提出要求当作爱的方式。

可惜,爱这件事其实特别脆弱,经不起要求,每要求一次,就会减弱一分,亲子关系,同样如此。我们对亲子交流是有误区的,比如,听话就是最乖的,或者讲道理就是最有效的。

事实并非如此。有几件事情,你必须记住:

第一,亲子交流的结果,并不一定会达成家长的期待。既然是交流,就是有商有量。对方可能会拒绝你,也可能会打击到你,这都很正常。

我最近刚结束七晚的游轮行,休息了一天,真的很疲倦,可儿子葫芦坚持让我带他出去玩。我认真告诉他好几次,妈妈头晕。葫芦一直在坚持,到最后开始吼:你干脆别回来了!那一瞬间我本能地也想发飙,但我立刻平复了自己。我意识到,葫芦是思念妈妈太多,才会变得在平时轻易可以理解的小事上,如此“不讲理”。

所以,高质量亲子交流的第一要素,是理解。我妥协了,穿上衣服,带他下楼玩。他走到楼梯的时候,说了一句,妈妈还是很爱我的。那一瞬间我心头一暖,被理解的幸福,大大抵消了生理上的难受。

葫芦在户外游乐场只玩了半个小时,就说妈妈太冷了我要回家。我心里知道,他是惦记我头晕。

我跟葫芦沟通的本意是不出去玩,但出去玩这件事发生了,超出了我的控制。然而,这依然是一次特别好的亲子沟通——我们彼此都做出了妥协和理解,我们都确定了对方爱自己,而且,理解对方为我们的付出。

第二,最好的亲子交流不是语言,尤其不是分享道理。

经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越长大,讲道理越没用,甚至会激发他的叛逆。我的回答是,假如是这样,就立刻让“讲道理”这件事停止,因为它就是无效的。

在电影《X+Y爱的方程式》里,天才数学家儿子Nathan患上自闭症。父亲车祸死后,他对母亲从不尝试去理解,关闭了与母亲语言交流的所有通道。他几乎不跟母亲说话,但母亲却从未放弃过亲子交流。

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很打动我:每次Nathan去上学,妈妈都把书包收拾好,但Nathan不愿意妈妈帮他背上书包。妈妈从不讲大道理:“你想一下,我付出了多少……”“难道你不该为我们的关系做一点努力……”她只是默默站在他身边,收拾好书包,然后停下来。

Nathan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发生很多事之后,两个人终于达成了彼此理解。有一天,Nathan主动要求妈妈帮他背上书包。妈妈笑了,眼里有泪花。

收拾书包,这个很小的动作,其实包含了说不出口的爱和关怀。他们的亲子交流不是通过语言完成的,而是通过一场漫长的、重复的、单调的行为完成的。但那又怎样?它的效果,比说大道理好一万倍。

亲子交流不一定要说出口,重要的是,去做、去付出、去示范,该怎么爱。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卢梭说得更加残酷: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通过这种语言,他能改变人心,采取行动。

大家都很喜欢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由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之间40多封来往书信组成。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极为深刻的亲子交流,这是母子俩为避免青春期渐行渐远、互相憎恶而约定的独特方式。在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母子关系是:观点不同,但彼此克制;真的尊重,源于宽容。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台南小渔村,那些真实的社会、丰富的生活、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解释了她如何获得悲悯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何穿透时代的虚假,看到人性的核心。

而安德烈则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并分享如何从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反思自己的叛逆,发现自我的坐标,得出一种自我成长的价值。

龙应台教育安德烈:卒子过河就没有回头路,人生中的一个决定牵动着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了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人生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而安德烈告诉龙应台:你知道吗?家是让我晕眩又疯狂,但又可以懒惰和放松的地方。

这样的对话,你们是否看得出他们是母子?难道不更像朋友?他们曾经走入彼此生命最深邃的角落,交付了最真实的感受,因为有这样的时刻,他们在人生中永远不会失联。这才是母子做一世,可以得到的最大幸运。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在中国人看来,就是对喜欢和认识的人,不再努力去了解的借口。我爱你,就够了,我不用再去了解你了。可是我们都错了。

懂得比爱,有时候更加重要。懂得也比爱,更加高级。

上一代的中国父母,权威意识很重,很难放低自己。

他们的标准口头禅“我为你好”,其实粉碎了所有亲子交流的根基。但这句话又是他们的真心话,因为局限。他们无法相信,孩子可以到达他们到不了的高度;他们不能接受,能看得到的都不是未来,未来只属于孩子们。

于是,中国孩子很擅长逃跑,因为他们内在的人格并没有被父母说服。教训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捆绑越有力,挣脱就越彻底;或者说,教育里捆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挣脱,跑得不会回头。

而真正的亲子交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与孩子发生联结。这个联结不一定要完美,这个联结不一定要如我们所愿,但应该随他所想。

有一个著名的TED演讲,由美国教育家丽塔·皮尔逊主讲。皮尔逊成长在教育世家,是一位拥有40年教龄的教育家,她激\_情澎湃的演讲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不但能改变孩子的内心,更能帮他们建立自尊。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们为什么要真的放低姿态,因为塑造人格的,只能是另一个人格;影响人格的,也只能是另一个人格。

不要说,孩子还小,我们的交流不会那么深刻。因为,若平等的交流此刻没有发生,那么未来也不会发生。真正的亲子交流,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平等。

虽然他也许只有三岁,但你会对他的坚持感到无能为力,你会为他出乎意料的表现而非常惊讶。当你们在同一频道时,你会非常快乐;当你们不在同一频道时,你要说服自己尊重他。当他要接受约束的时候,你不会站在规则、对错和面子的角度去看待;你感同身受,柔软的同理心,将大大优于僵硬的判断。

有时候你会创造条件,花一些钱带他去看歌剧、去旅行、去郊外,但最终你会发现,他的视角,赋予你眼中的同一风景以完全不同的意义。

说到底,你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比他更加高级,具备多么高的认知高度。望子成人这句话是错的,他一直就是一个人,他只是体积比你小一点的人。

不要抱怨从孩子那里得到的理解太少——是我们付出的理解,还不够多。我们在每一个此时此刻都要提起精神、交付真诚。时光聚沙成塔,这些愿意为放低自己的一点点卑微,放下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所做的努力,却是我们一辈子可以相亲相爱的力量基石。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