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阅读网 > 企业管理 > 微信力量 > 第14章 如何线上证明你是你

第14章 如何线上证明你是你

我们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方法的人。

——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

如果在外地驾驶汽车违章,被扣分了会怎么办?你或许有几种选择:一是开车去违章地交管部门现场处理;二是找黄牛花费额外费用把违章处理掉。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种方式,这也导致了社会上买卖驾照分、替人铲违章信息的中介黄牛屡禁不止。

存在即为合理,公众服务能力供给不足或者供给障碍是造成黄牛现象的原因。

广州市公安局南沙区分局政工办一级警员,也是微警项目的负责人闫栋警官,讲述了一位广州市民的切身经历。

一位驾驶广州粤A牌车的男车主,春节期间去湖南某地自助旅游,回到广州后接到一张来自湖南某县交警队开具的违章罚单。

他打电话询问能不能通过网上办理,该县的交警人员说不行,必须本人去一趟,拿着行驶证和驾照现场处理。为了一张罚单奔波千里,这位市民感觉非常痛苦。

事情一直拖到快年审时,他不得不想办法处理违章,于是找到黄牛党:扣一分300元,三分就900元,代办费300元,包括200元违章,总共需要1400元,同时还需要把行驶证原件、身份证复印件、驾驶人的复印件交给黄牛。

那时微警服务刚刚上线,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微警,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办理非常顺利:不到30秒就返回了违章处理结果,两天之后从建行柜台拿到了罚款财政收据。

办完罚款之后,这位市民对微警客服说:“我想赶紧把罚单处理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方便又安全的方法,心里一直挂着这件事,成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微警是官方的便民服务,可信度和安全性有保障。你们帮我解决了烦心问题。”

1.被小米冷落的低频刚需

早在2012年5月24日,闫栋手上就有一个摩托车防盗管理系统,计划开发APP方便老百姓使用。微信出来后,他们放弃了原本的APP开发计划,想找微信合作,但苦于当时没有合作渠道。

那时小米的米聊很火,于是闫栋找到小米的一位技术合伙人,这位技术合伙人说:“你这东西不是老百姓经常用的,小米想做高频在线、高频使用的。”小米拒绝了南沙公安的合作需求。

2013年年底,原先负责“广州公安”微信公众号的蔡育明调到南沙公安分局担任政委,到任不久就找到闫栋问:“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这个渠道,推出一些便民服务。”

闫栋就把之前的微警方案拿出来,并很快付诸行动。当时他的想法是,把所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警务服务工作全部搬到微信上来。

选择好的服务切入口非常重要,但为什么低频刚需是最佳切入口呢?

公安机关跟老百姓打交道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第一是身份证,谁都会用,比如住旅店、买机票、坐高铁都会用到;第二是出入境服务,旅游会用得到;第三是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

而当时闫栋面临一个问题:新组建的研发团队、经费有限,如果选择用户量特别大的警务服务进行切入,对于团队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处理量最小、用户活跃度最低,但又是刚需的服务就是车主服务。”闫栋首先敲定了目标用户群:买车上牌后,老百姓可能很长时间不与公安机关打交道,但是一旦有违章或者车辆需要年检的时候,就必须找公安机关。

选择车主人群有一个好处,虽然车主活跃度不高,但是用户注册量会上去。

因此,交通违法缴费服务进入了微警团队的视野。

有了用户量,“我们再慢慢把较高频的服务,比如驾驶人管理,往来港澳再次签注、缴费以及户籍管理等服务叠加上去。”闫栋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量逐步由低走高,服务器慢慢扩容,能够更加稳定地把微警服务做起来。

相反,如果一下子就做一个高频率大容量的东西,却没有相应强大的技术团队和服务能力作为后台支撑,就会造成较差的公众体验,被公众抛弃。

2.如何证明你是你

遇到的重要关口就是公安机关要知道你到底是谁。

微警研发初期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腾讯一位员工去办理驾驶证到期更换业务,在工作日时间足足等了两个小时,回到公司后,他就建议微信的同事赶紧按照南沙公安提出的身份认证方案,做个身份验证接口。

那时候,微警团队正在与微信团队沟通车主身份验证方案,微信用户的实名认证接口成为双方讨论的焦点。

微信最开始的观点是,实名认证提高了用户注册的门槛,会影响用户量的增长。闫栋则向微信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实名认证的重要性。

最开始微信并不理解闫栋对实名验证方案的执着。作为商业公司,那时候微信还没有意识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对被管理对象或服务对象的要求完全不同。

所以闫栋找微信谈合作时被一口回绝,因为微信很难把用户核心数据给出去。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确认驾驶人的身份真实性至关重要:假设你是车主,车违章了,可以找另外一个人替你交罚款。但在公安机关看来,必须知道这是车主授权的,也就是法律关系必须是清楚的。

“如果微信和公安机关合作推出的便民服务没做身份验证,交罚款会大量出现‘重复缴款’、‘单边账’或‘藏款’等问题,就失去了项目本身的意义。”闫栋跟微信反复强调这一点。

身份认证似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对身份统一认证,公安机关和商业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公安机关是执法主体,对人的认证一定是要求见到真人。在商业领域,公安机关对于互联网的实名制身份认证是不认可的,包括微信手持身份证拍照上传、支付宝等实名认证方式。

这是微警在与微信对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闫栋举例说,比如公安户政系统做全国人口排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筛选疑似一个人有多张身份证或者同一人有两个名字在户政系统里注册的情况。

闫栋在派出所前台碰到过这样的案例:有一个人拿着身份证到前台来,说派出所要求他来办一个验证手续。负责接待的民警拿着他的身份证到系统查了一下,又看了看持证人本人,说行了,可以走了。这人很纳闷:“不是要我来验证吗?”民警说:“验证完了。”

那验证什么呢?通过系统比对,发现他本人的照片与另一张照片的人很相似,但又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户籍。这时就要通过面见的形式判定两人是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就没问题了。如果是,那说明很可能有一个身份信息是有问题的。

这也意味着要求面见本人是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在业务流程设计中与其他商业认证规则的根本不同。

“在网络当中,我见到的你是哪个你?”其实对于执法主体来讲,如果无法判断你的真实身份,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很多人有无数个“马甲”在网络上,很多个账户、很多个名称,最后还是要归为一个人。尤其在涉及公安业务的时候,比如说跟公安业务相关的驾驶证扣分、缴纳交通违法罚款,还包括住宿、买车,都应该确认是本人操作。

闫栋在微警项目上的困难不只是要说服微信团队,即使在内部也有大量的说服工作需要他的团队去做。

当时,南沙公安分局在开发微警项目时有个客观情况,即南沙区地域面积大,人口分散,警力又不足,群众办理业务十分不便。

于是,微警的团队从内部开始推动非现场身份认证工作。微警团队首先与交警部门沟通,交警部门答复不行,担心存在扣错分的法律风险。闫栋建议先把用户办理相关业务的范围限定在粤A牌小车本人本车在南沙区的交通违法业务,按照当时的数据每天大概十人左右,即使出错也是小概率小范围的事件,通过线下可以及时妥善解决。

微警团队与交警部门召开了集中研讨会,大家把法律风险、业务风险评估了一遍,最后结论是:同意微警在南沙自贸区“先行先试”。微警项目得到了交警部门的支持,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无论如何项目启动了,闫栋后来回顾说:创新要从“小”做起,从地广人稀的区域做试点,成功后再推广至其他区域。最好不要直接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做试点,关注度虽然高,但失败的概率太大。

在政务公共服务的语境中,最基础的就是对服务对象真实身份的认证,如果失去了对真实身份的确认能力,一切政务公共服务都会陷入混乱,身份证号码是公共服务的基础标识。

政策方面取得突破之后,微警团队与微信探讨对微信用户进行实名认证。

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采集哪些、多少信息才能确信处罚对象就是本人。

微信和微警各自把手里的资源拿出来进行对比,看看什么方案最稳妥。

这在内部也是几经波折。

最早的时候,微警团队与微信探讨用语音识别的方案进行身份识别,即用户通过朗读一个数字串进行登录和验证,公安内部已经同意由微信提供技术支持,微警团队负责把关被访者。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遇到微信内部团队调整,新的人接手,双方不得不从头开始沟通,因为新的对接人对同一事项的态度和认知略不同,重新梳理合作模式也影响了项目进展。

双方开始寻找其他验证方案。“我们要求车主提供: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本人银行卡、本人的驾照档案号,”闫栋说,“想确认一个人的身份,他的信息越全,那么确认是他本人的可信度越高,法律风险越低。”

如果发生争议,公安机关可以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这个人在操作的时候提供了诸如银行卡密码、银行卡号、本人的微信号、微信密码、支付密码以及其他信息,通过举证证明确实是本人操作的。

这其中有一个假设,即使个人信息被盗,这些私密信息全部被盗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最终微警采用的是五合一验证方案,即银行卡号、银行预留手机号、微信号、驾照档案号、车主姓名的验证方案。对于目前的方案,闫栋并不满意,他们正在启动一个项目,借助国家网信办正在推进的二代身份证网络映射软证件验证,对目前的实名验证方案进行升级。

在闫栋看来,公安机关需要适应互联网+以及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先将实名认证统一起来,尤其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管、户政、出入境等警务服务。

微信与南沙公安一起研发的身份认证模块,成为公安系统的标准接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真实身份认证的问题,这样线下的业务就可以直接搬到线上来做,真正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

微警的第二突破口则是搞定支付流程。

必须能够确保车主在线缴纳交通罚款,才能真正实现微警服务的闭环。但问题又来了:如何与财政系统对接?

现实情况是财政系统并不能与微信对接,但可以和非税代办银行直接对接。于是,闫栋把微信变成一个银行柜台的业务受理员,采用了与银行对接的方案。“你可以把我们的结算方式想象为将银行柜台搬到了微信上,银行柜台的操作人换成了微信。”闫栋这样类比,“微信的公众号参与了银行对账的环节,变成了移动客户端的柜员机,交罚款通过它,对账也是通过它。”

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财政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对接平台,通过技术开发连接至微信,即可实现微信支付交通违法罚款业务。

闫栋认为,对于车主和交警来说这是双赢。对于车主,交罚款的时候不用再受到银行卡开户行和种类的限制,对于交警也不必找很多家银行来对接业务,只选择结算服务做得好的银行合作即可。

与银行非税代办平台对接,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微警团队搞定,就是交通违法罚款是从哪个渠道进来的。为此,在与财政部门反复沟通、协调下,由财政局技术部门专门对非税系统数据库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微信支付”非税收入来源的关键字段,为“微信支付”非税收入对账、资金转入财政专用账户提供了独立通道。

第二个问题则是支付账号是25位还是26位。

与微信支付的合作中,微警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当第一笔微警交通违法罚款600元进来的时候,始终无法结算至非税账户。微信支付的结算平台反馈的消息是账户错误。闫栋为了验证账户是不是真的存在问题,专门跑到银行柜台做了转账测试,结果没问题。

微警团队找微信协调,告知微信结算平台业务对账户的判断存在逻辑问题,交通罚款属于财政非税收入,始终无法到账会使财政部门对微信办理交罚业务的可行性产生疑问。

当时的问题出在对非税账户位数的判断上,普通的对公账户只有25位,而交通罚款待结算非税内部账户是26位,所以每次提交都反馈账户错误。微信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之后,微信内部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不到两天的时间600元顺利结算至非税账户。

自此以后,微警所遭遇的所有重大关口都已经获得突破,通过“微警”办理交通违法业务,缴罚资金对账、清算等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流转,办理过程无人工参与,办结最快仅需10秒,对公众和公安机关自身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是巨大的。

3.微警智能硬件:如何标准化和去中心化

微警与微信合作的初衷很简单:不单单是把微信当作线上办理业务的工具,还希望可以研究出一套能够通行全国的模板,即具有可复制性的互联网+微警服务。

当时,微信也遇到困惑:各地公安机关纷纷来到微信寻求合作,想通过微信开展警务服务。为此,微信下决心跟南沙公安一起开发一个接口和一套模板,以便能够让全国的公安机关套用。

微警团队还自主研发了硬件平台“微警0号”。站在安全的角度,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完全按照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内部又是高度标准化的硬件。

微警服务能够在全国推行,关键在于动力和认识问题。“大部分机关可能都没有互联网的思维和概念。很多人觉得就做好我这一块,干吗要跟你连接。”闫栋说。其实互联网就三个关键词:连接、共享、互动。

微警平台搬到其他地方,通过简单的网络和接口配置就可以使用。“一切都封装好了,简单到如安装一台路由器。”闫栋如是说。

“微警实际上是想做一个尝试,想让公安业务办理实现去中心化。”闫栋对公安业务去中心化的理解是:以用户身份校验为例,公安部门不再校验本人的身份,而是通过校验他发过来信息的哈希值来确定可靠性。不再是基于身份的校验了,而是基于信息的验证。

微警以城市为单位搭设服务器,只负责本地警务服务业务处理,只有需要对本地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和验证的时候才会与数据中心交互确认。

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减少中心服务器的压力,也能减少网络带宽浪费,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二是微警的服务器隐藏在微信背后,微信是第一道防范屏障,黑客的攻击更加困难。

“这是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思维。”闫栋强调说。公安业务去中心化使得微警这样的创新可以快速复制,每个城市的业务流程和政策不一样。“你非得把它做成一个标准,不符合现在城市的发展需求。要么就是浪费资源,要么就是重复投入,要么就是不符合城市的发展,它用不了。”

所以微警团队对微警的思路是做好基础的东西,比如银行和非税的接口,无论是在广州接入建设银行,还是在深圳接入平安银行,对服务器接口的调整由本地的银行完成。“微警的服务器已经提供了接口给你,按照接口标准接进来就可以了。”其中的关键是不要重复建设,也不再让政府额外支出其他的费用,可以实现城市服务的快速部署。

微警已获得互联网大咖和公众的认可,在闫栋看来,研发微警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想象成普通的微信用户,用微警功能的时候,体验到哪里不舒服,那就去改。另外,在保证便捷服务的同时,还要回归公安业务本身,不断提高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线 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