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引发的联想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那就改变比喻吧。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9)
从亚里士多德创作《诗学》的时代,即公元前350年左右开始,沟通者就听说,应该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听众传递一个模糊概念的有效方式,是用听众早就明确知道的另一个概念来描述它。比方说,长跑运动员会把无法坚持跑完赛段的经历描述成“撞墙”。现实中他们当然无墙可撞,但墙这一实体障碍的某些特点,如阻隔通路、无法轻易消除、不容否认,跟选手的身\_体感觉有着足够多的相同点,让这个标签传达了清晰的含义。
然而,也有人批评比喻,认为它常常带来误导。他们指出,通过一件事物,如墙壁,去理解另一件事物,如在比赛中再也迈不动步子,固然揭示了两者有所重叠的部分,但它们的对应远非完美。例如,实体的墙壁通常是撞墙者之外的人修建的,而跑步选手的“墙壁”是因为选手自己的原因而存在的,是训练不足和比赛节奏等导致了问题。因此,选手用墙来作比喻,或许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肌肉运动崩溃的感觉。他们还可能是出于策略性目的,有意将失败表现成外在因素所致,而非自己失误所致。
之前已经提到过,新的心理语言学分析表明,语言的主要功能不是表达或描述,而是影响。它借助有利于沟通者观点的一连串心理联想,提前将接受方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一点上,从而实现这一目的。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比喻这种语言机制拥有强大的潜力了,因为比喻让人在思考某种东西的时候,联想到了另一种东西。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恰当的比喻能造成多么强大的影响。不过最近,人们的研究重点是比喻转移联想的能力,发现了一系列让人眼界大开的说服效应。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