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正 即而正之含义和解读
一念不正 即而正之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①。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之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②,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注释】
①念虑:思虑。
②俯仰无愧: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因而内心不感到惭愧。
【译文】
训言说:人只有一颗心,心一动就会产生思虑。思虑的正与不正,只在于心动的那一瞬间。如果有一个念头不正,很快就可以知道它是不正确的,立即进行纠正,自然就不会与正道背离太远。《尚书》中说:“如果圣人没有善念,也可能会变成狂人;即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克制狂妄的意念,一心向善,也会变成圣人。”一个念头的微妙,在于它存在于平静之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详察其端倪。一定要做到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代的人治心,常常是在意念刚开始产生、感情还没有萌动的时候,就注意防范,所以费力小而收效却很大。
【解读】
一个人的意志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心思的对错决定着行动的对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善念决定着其善的行动,恶念决定着其恶的行动。因而,要想阻止恶的行为,就需要从阻止邪念的产生开始。佛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人们学佛拜佛,实际上就是修行心中之善。善的意念占据人的整个心灵,恶念自然就无法侵蚀,从而就会抑制邪恶的行动。如果不正的念头已经产生,但能及时察觉并正而灭之,仍不失为善人。古人修心的功夫值的我们学习。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