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有节 昏乱不侵含义和解读
饮酒有节 昏乱不侵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①,或致病疾,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后以旨酒为深戒也。
训曰:原夫酒之为用,所以祀神也,所以养老也,所以献宾也,所以合欢也。其用固不可少,然而沉酣湎溺②不时不节,则不可。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宾主交错,揖让升降,温温其恭,威仪反反;立监佐史,常以三爵为限,况敢多饮乎?此先王之所以戒酒失也。奈何今之人无故而饮,饮必醉而后已。富家子弟败家破产,身罹疾厄③,皆由于此;而贫穷者才得几文,便沽饮尽醉,行凶遭祸,抑何比比。故《周书》以酒为诰,而曰:“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
训曰:礼义之心,人皆有之,未有安心为非而逆乎人道者也。若或有之,不过百中一二。然此辈亦有所由起:或有负气而纵者,或有使酒而纵者。夫负气者,犹知顾忌;而使酒者,竟毫无所畏。此非其人为之,而酒为之也。故古之圣王远焉,贤士戒焉。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其为败德,何可胜言!是故朕谆谆教饬尔等断不可耽于酒者,正为伤身乱行,莫此为甚也!
【注释】
①昏昧:昏沉,失去知觉。
②沉酣湎溺:沉迷、醉心于饮酒。
③疾厄:疾病与灾难。
【译文】
训言说:我从小就不爱喝酒,是能喝而不喝。平时吃过饭以后,或者是遇上年节设宴摆筵的日子,也只是喝上一小杯。有人滴酒不沾,那是天生不能喝酒。像我这样虽能喝酒却有意不饮,才是真正的不饮酒。大概那些喜欢饮酒的人心志容易被扰乱,以至于神志不清,或许导致疾病的产生。酒确实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好处的东西。所以,夏代先后对美酒加以禁止。
训言说:原来用酒,是为祭祀鬼神,供养老人,酬劳宾客,进行联欢的。酒的使用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一味地沉溺于美酒之中,以至于酣醉不醒,没有一定的时节限制,是绝对不行的。因此,先王特地制定饮酒的礼制:宾主之间相互敬酒,作揖谦让彬彬有礼,上下升降,恭敬温和,容貌举止威严庄重。同时,又设立监佐史,常常以三杯为限度,哪里还敢多饮呢?这也就是先王之所以告诫人们饮酒得失的原因。为什么现在的人常常无缘无故地饮酒作乐,一定要喝得酩酊大醉才肯罢休呢?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败家的败家,破产的破产,自身遭受疾病和困厄的折磨,都是由此引起。而生活穷困的人仅仅得到几文钱,便拿去买酒豪饮,以至于频繁地行凶遭祸,一个接一个。所以,《周书》把酒作为警戒,说:“我朝百姓大乱,丧德败行,都是因为无节制饮酒的缘故。”
训言说:讲究礼仪、崇尚礼仪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世上并没有心存不良而违背道德人伦的人。假如真有这种人,在一百个人中也不过才一两个而已。然而,这种人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也是事出有因的:有的恃才使气而骄纵异常,有的嗜酒任性而任意所行。那些恃才使气、放纵恣肆的人,尚且知道有所顾忌;可是那些酗酒使性、嚣张跋扈的人,就可以说是毫无畏惧了。这并不是此人秉性如此,而是由于酒的作用才使他变得如此肆无忌惮。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有意疏远酒这种使人丧性败德的东西,许多贤德之士也对它十分警惕。世上那些喜欢喝酒的人,只顾贪杯而没有满足,结果其心常常被酒癫狂乱性,以至于神形错乱,礼义法度也随之丧失殆尽。就败坏道德方面的事例,哪里是说得完的呢!所以,我谆谆告诫、教导你们,千万不要沉溺于酒,正是因为酒对身体有所伤害,使人的德行败坏,可以说没有比酒更为严重的了。
酿酒的人
【解读】
康熙这则训言,详细地说明了饮酒的危害。过量饮酒不仅伤身,而且还会乱性。因此,他再三告诫子孙不要沉溺于酒。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绝旨酒”的大禹,也出现过“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商纣王。鉴于酒的危害,康熙虽能喝酒,但他却不喝,确实为臣民和子孙带了个好头。这一点至今仍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当今社会,有不少人为了应酬,常常是三天两头的喝。为了显示自己豪饮,不喝醉不罢休,结果不但喝伤了身体,而且还因酒误事。更有甚者,因喝酒枉自送了性命。因而,康熙以身示范戒酒的行动,对后世之人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在 线阅DU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