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神礼佛 心必诚敬含义和解读
敬神礼佛 心必诚敬
训曰:诸国必有一所敬之神,即如我朝之敬祀祖神者,如蒙古、回子、番苗、猓猓①以及各国之人,皆有一所敬之神。由此观之,天之生斯人也,“敬”之一字,凡事不可须臾离也。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洋洋③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④多福。”其斯之谓与?
训曰:敬重神佛,惟在我心而已。自唐宋以来,相传遇神佛祭日,特造神佛纸像供之,祭毕复焚。此虽无关乎大礼,然于道理甚不合。外边小人随其俗尚可已,我等为人上者,知此当各戒之。
训曰:朕自幼凡祭祀典礼,必亲行以致其诚敬。今因年老,于诸祭祀典礼身不能者,宁遣王公大臣恭代,断不苟且行之,以塞责也。今遣尔等恭代,亦必如朕之诚敬可矣。
【注释】
①猓(guō)猓:旧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的蔑称。
②齐(zhāi)明盛服:斋戒洁净,穿上华丽的祭服。齐,通“斋”。
③洋洋:流动充满的意思。
④聿怀:聿,犹“乃”,就。怀,徕,招来。
【译文】
训言说:各国必定都有一个自己所敬仰的神,就像我大清皇朝所敬奉的祖神一样。其他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等民族以及各个国家的人,都有一个自己民族所敬奉的神。从这一点来看,上天赐予我们这些人生命,对于“敬”这个字,凡事不可以有片刻的背离。
训言说:孔子说:“鬼神所拥有的德行,是多么盛大啊!”“能够使天下之人斋戒洁净、盛装以待,举行祭祀,可以想见众多的鬼神如在其上,如在他们的左右。”明有礼乐,暗有鬼神,然而人们敬畏鬼神的诚心,并不是为了求福避祸,而是为了保全我们自身应有的正气,因为这个缘故,君子修养德行的功绩,没有比主敬更大的了。人在内心注重诚敬,想入非非、佞邪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产生;外表注重诚敬,那么懈怠懒惰与傲慢之气也就可以杜绝。每一个念头都想着诚敬,那么每一个念头都不会偏颇;时时刻刻想着诚敬,那么时时都会正派;事事都以诚敬对待,那么事事都会不离其正。具有君子品格的人无处不以诚敬相待,因而无处不正派。《诗经》说:“耀眼夺目光照人间,他的光辉就会显在天上。”“这位伟大而又英明的文王,恭敬谨慎,勤勉地服侍上帝,胸怀广阔,于是带给人们无数的福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训言说:敬重神佛,只不过是在我的内心罢了。自从唐宋以来,据说到了祭拜神佛的日子,人们特意制作一个神佛的纸像,并且把它供祭起来,等到供祭完毕,再把它烧掉。这虽然与拜祭大礼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道理上却很难相合。外边那些无知无识的粗俗之人追随这种风俗习惯去做还情有可原,我们这些在上位的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应当戒除这种习惯。
训言说:我从幼小的时候起,凡是祭祀典礼一类的事情,必定亲自前去参加,以表达我的诚敬之意。如今因为年纪老迈,对于各种祭祀典礼,凡是自己不能参加的,宁可派遣王公大臣们恭敬地代替,也决不马马虎虎地草率从事,以用来塞责。如今派遣你们正式代表我去参加,所以我要求你们一定也要像我一样虔诚、恭敬才好。
【解读】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信仰。国家不同,人们的信仰也就不同。比如西方国家信奉上帝、耶稣,而我们中国则信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但无论信奉哪一种神,都必须心存诚敬。孔子云:“敬神如神在。”既然把神作为一种信仰,就应当像神真的存在一样恭敬对待。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敬之神就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只不过是人们精神的产物,但它作为一种信仰,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精神追求。从而使人们心有约束,远恶向善。所以,从道义的角度来说,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在线阅读网:http://www.yUedu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