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 言行一致含义和解读
知之为知 言行一致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①于人也。
训曰: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宋周、程、张、朱诸儒,皆能勉行道学之实,其议论皆发明先圣先贤之奥旨②。又若司马光,乃宋朝名相,观其编辑《资治通鉴》,论断古今,尽得其当,可谓言行相符,然自未尝博道学之名也。今人讲道学者,徒尚③语言文字,而尤好非议人,非惟言行不符,而言之有实者,盖亦寡矣。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④之道也。
【注释】
①访:询问。
②奥旨:深奥的含义,要旨。
③徒尚:只是仰慕。徒,只,仅仅;尚,仰慕,崇尚。
④忠恕:忠诚宽恕。
【译文】
训言说:人大多把不知当成知,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从小就是这样。每当见到年老的人一定要问他以往所经历过的事情,然后牢记在心,决不自以为自己知道而不向他人询问。
训言说:孔子说:“先实行自己所要讲的道理,然后再用语言总结它。”比如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众位儒者,都能够努力将他们所推行的道学付诸实践,而他们的言论又都能阐发古圣先贤的深奥意旨。再如司马光,他是宋朝有名的宰相,观看他所编辑的《资治通鉴》,评议、判断古今的是非,恰如其分,可以说言行相符了。然而,他们都未曾博取道学之名。如今许多讲论道学的人,空自崇尚语言文字,而且尤其喜欢批评、指责别人,并非只是言行不符,即便是那些言语比较实在的,也是少之又少。我不欣赏那些空洞的言论,只重视实际的行动,尤其不喜欢随意批评、指责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回避或克服别人的短处,发挥或发扬别人的长处,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只要稍微有所欠缺,就横加指责,这就不是孔子所谓的忠诚、宽恕之道了。
【解读】
不管多么高明的言论,都需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如果不能用之于实践,终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空言。孔子曾经说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康熙不重言论、只重落实的做法,是与孔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一脉相通的。我们当今也应这样,不要只是发一些空洞的言论,或者被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论所迷惑。听其言,更应当观其行。论人长短,不要只是一味地求全责备,一切以忠恕之道为原则。
在线阅读网全本在线阅读:http://www.yuedu88.COM/